《买书歌·[清]陶士璜》原文与赏析

[清]陶士璜

十钱买书书半残,十钱买酒酒可餐。

我言舍酒僮曰否,咿唔万卷不疗饥。

斟酌一杯酒适口,我感僮言意良厚。

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

淳于豪饮能一石,子建雄才得八斗。

二事我俱逊古人,不如把书聊当酒。

虽然一编残字半蠹鱼,区区蠡测我真愚;

秦灰而后无完书。

本诗录自清人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作者陶士璜,生平事迹均不详。

《买书歌》共有十五句,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

“十钱买书书半残”至“我感僮言意良厚”为第一层,主要描写诗人与僮子的对话。对话的中心是如何使用“十钱”。这“十钱”,既可用作买书之资,也可用以买酒之乐;出钱买书,书却残缺不全,出钱买酒,酒则醇美可餐。面对这一矛盾,诗人坚决主张要舍酒买书,语气显得是那么恳切!僮子则认为书不疗饥,还不如买酒舍书,表情显得又如此淡漠。两人的态度迥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淳于豪饮能一石”至“秦灰而后无完书”为第三层,这是由诗人与僮子的对话而引发的议论。淳于,即淳于髡,战国时齐国大臣。据《史记·淳于髡传》载:“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子建,即曹植,三国时魏国文学家。《世说新语·文学》云:“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故谢灵运称道:“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徐子光《蒙求集注》引)诗人既无淳于髡一石之酒量,亦无曹植八斗之才识,“不如把书聊当酒”,权且以书代酒,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这不是很好吗?虽然蠹鱼已将书卷蛀蚀的“伤痕累累”,面目难看,但这一切又何足挂齿?因为自从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之后,本来就很难找到一部完整无缺的书了。

全诗的重心是在第二层,即“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这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对舍书与舍酒的看法。舍书,当然可以得酒。美酒芬芳,醇醪味厚,虽能畅怀痛饮,陶然忘饥,求得精神上的一时的解脱与快意,但酒醒之后却又是愁云笼罩,忧思难尽,真可谓“午醉醒来愁未醒”(张先《天仙子》)啊!于是,不得不重新借酒浇愁,以酒自遣。如此往复,不一而足。舍书是如此,舍酒则相反——得书。书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天南海北,社会生活是如此广阔无边,如此复杂纷繁,一个生命有限的人当然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处处身临其境。书,却能让你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了解。因此,读书越多越丰富,留给读者回味的东西就越多,它使人长知识,长才干,使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无形中还延长了人的生命。相比之下,舍书与舍酒,究竟孰取孰否,不是昭然若揭了么?由此可见,诗的第二层充满着理性的沉思,但在具体表述时却又巧妙地隐匿在“酒”与“书”之中,让读者通过“酒”与“书”的对比而引起理性的震撼,获得对人生哲理的顿悟。“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人们从这短短的两句诗中,正会悟到了这样一种警策性的人生哲理: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