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中唐诗人李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王室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因避父讳,被迫不能应进士试,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礼郎。仕途的坎坷,使他的诗作特多凄苦之音。他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出人意表的意象来表现他的“哀愤孤激之思”,抒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身世的悲叹,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的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的主导风格。但是组诗《南园》却辞意显豁,情怀激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代表了李贺诗风的又一方面。南园,是李贺福昌(今河南宜阳)故居的田园。《南园》共有十三首,是李贺乡居时写景抒情的即兴之作。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六首,它反映了作者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诗风于沉郁中显出激壮,情调于低迥中显出高昂。
第一句“寻章摘句老雕虫”,诗人慨叹自己的生命在寻章摘句的苦吟中迅速地衰老了。“寻章摘句”,指写诗作文时就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语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曰:‘吴王……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雕虫,喻指写诗作文。杨雄《法言》中有:“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老,这里作使动词用。在自嘲生命在长年苦吟攻读中消逝之后,诗人又特写了自己苦吟的情景:拂晓时,如弓之月挂在帘头。这是说自己勤于写作,住往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这一联以陈述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概括地又具体地写出了自己勤苦写作的情景。这种勤苦的写作是诗人济世抱负无从施展的情况下而被迫为之的,因此在貌似自许自赞的文字中却隐含着作者的自嘲自贬的凄苦格调。
第二联“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是说边廷不尚文辞,即使能诗善文又有何用?辽海,因辽东之地濒临渤海,故称辽海,唐代这里常有战争。哭秋风,即悲秋作赋的意思。楚宋玉以悲秋的《九辩》一赋见称,有句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这两句的意蕴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它们表现了诗人对吟诗作文的否定。由于诗人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苦吟攻读的,因此对自我能诗善文的否定,实际上也就是诗人对以往自我生命的否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句于自贬自责之中流露出来的情调是低沉抑郁的,这里蕴寄着诗人怀才不遇的辛酸和悲愤之情,是与“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焦虑愤懑之调息息相通的。另一方面,它们却又同时表现了诗人阔大的抱负和更远大的追求。他不屑于专营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而企图投笔从戎、弃文就武,为祖国效力疆场。因此对能诗善文能力的否定,却又从反面表现出了诗人阔大的济世胸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与《南园》第五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含义相同的。它们共同表现了诗人乐观进取、报效国家的宏大志愿和激壮高昂的情调。低沉抑郁和激壮高昂这两种不同情调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矛盾、相互相突所激发的。现实残酷无情,不容他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他不能不低沉抑郁;而他的理想超远宏大,又必然使他显得激壮高昂。在二者所组成的复合音响中,后者是居主导地位的主旋律,由于它有前者的衬托,所以它就显得尤其难能可贵,更能激动人心。
本诗本是述志之作。但是,我们如果将“寻章摘句”、“雕虫”的主观行为与“辽海”战事的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加以细细的考察的话,便能领悟到丰富的转生性的哲理意义。一是人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寻章摘句”)、所创作的诗文(“雕虫”)如果与实践(“辽海”)相脱节,那将是无用的(“文章何处哭秋风”);也就是说,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用来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二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各自特定的适用范围,因而必须对症下药,方能收取成效;而如果超越特定的适用范围,如将寻章摘句、写诗作文方面的知识运用到不尚文辞的边庭中去,则不啻缘木求鱼,因而必然是徒劳无益的。这些哲理深刻地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因而对我们是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