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天《2+2=?》原文|注释|赏析
一位同志曾经对我讲起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我国讲学,在北京大学第一堂课上,就出了个算术题问道: 二加二等于几? 大家愣住了,以为其中必有深奥的学问,没有人敢回答。半晌罗素说: “二加二等于四嘛,这连小学生也能回答的问题,难道你们大学生回答不了?”他预料到会有这一着的,用意也十分清楚,显然要大家不必迷信权威,要相信真理。
这故事既有趣味也发人深思。于今有些同志不顾具体现实,绝对迷信权威的思想,仍可经常遇见。最近我画了一张讽刺吸烟污染空气的连环漫画,内容是一位女同志推开会议室的门,一股浓烟夺门而出,将她熏倒在地。末一幅是与会者用担架把她送去医院,但每人嘴上仍叼着烟卷,标题是《烟不离口》。画送去某编辑部,意见是画尚幽默可取,但因在解放初期,有位领导同志曾讲过生产烟卷是国家一笔不小的财政收入,不宜宣传戒烟。而我这画,只不过是讽刺了在公共场合吸烟的不良现象,却也被否定了。
我见到美国杂志的香烟广告上,醒目地标明: “警告:军医署长断定,吸烟对你健康有危害。”有一位我们驻某国大使馆的同志回国述职,也说起那儿政府规定,如厂商在香烟广告上,不标明“警告——吸烟危害健康”,即不准登出。又说那儿戒烟者甚多。我国香烟产量现居世界前列,一些国际友人见到我国吸烟者如此之多,甚至不少是青少年,大为惊讶。可是在有些同志看来,即使只登载一幅吸烟危害健康的漫画,起个“警告”作用,也还是不允许的。这些同志只是因为听说领导有过那一句话,再不敢宣传吸烟有害了。这和罗素出二加二的算术题,一些大学生不敢答出正确答数,如同一辙。
烟不离口
(画给空气污染制造者)
迷信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见。中秋节前,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专设柜台出售月饼,顾客围了几层,比谁家食品店的人都多。我挤上去一瞧,许多月饼的标价、品种、大小质量,与其他食品店并无二样,必是同一家食品加工厂的出品无疑。但不少顾客宁愿挤在这儿,多花些时间买上几个月饼,也不愿到别家小铺去。同样的月饼,百货大楼出售的一定比小铺的强,似乎二加二并不等于四了。如果因此说我的意思是要大家不去买百货大楼的月饼,也等于说罗素的本意是不要大学生去听他讲课。然而事实上顾客照样去百货大楼买月饼,招牌并未倒掉;大学生当年还照常去听罗素讲课,并未失去对他的尊重。
如果是在先前,我讲这些,会走出那么一个人来,指着我的鼻子大声喝道: “你讲这故事是别有用心的! ”如今,按理应该说事情就此完结了吧,可是,未必的,你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是也会有人出来说你“砍旗”么?
(1978年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赏析 《2+2=?》这篇小杂文,题目标新立异,引人注目。撰写优秀的小杂文,便是一种创作,“创作”就得“标新立异”,包括题目在内。一个新异的题目,会最早赢得读者喜悦的一瞥。
作者开门见山引用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北京大学讲学时的一个动人例子,不但点明了题旨,而且要言不烦,语含幽默,引人思索: “不必迷信权威,要相信真理”。这个题旨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
原来,1921年,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下,曾请罗素来北大讲学,在当时的学术界影响颇巨。可是,他的学术思想属唯心主义体系,故而近40年来,几乎已湮没无闻了。作者写此稿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国内学术思想开始活跃,因此,得以巧引其例。这就紧紧地拴住了读者的心。
接着,作者针砭了两桩时弊:一是针砭某些报刊编辑迷信权威,二是针砭顾客迷信金字招牌。
因碍于解放初期某位“领导同志”关于制烟卷有不小的财政收入的“训辞”,竟成了长期“不宜(实为“不准”)宣传戒烟”的禁令!作者痛感我国吸烟者之众,为害之烈,不准宣传禁烟之弊,巧妙地从国外引进两则明令“禁烟”的实例,借他山之石,以攻我之错,甚有力度。
另一桩是针砭世人购买完全同一质量的月饼,不在近处小铺从容选购,却要挤车排队跑到王府井百货大楼月饼专柜抢购,真是迷信金字招牌到了愚蠢的程度!
作者在针砭这两桩时弊之余,每段的结尾都与“二加二等于几”的算术题回环勾连,时时呼应,显得紧凑。
末段,忽地走出一个人来,指着作者的鼻子大声喝道:“你讲这故事(“故事”二字,不妨改为“些”)是别有用心的!”笔锋陡转,跌宕有致。特别是文末: “你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也会有人出来说你‘砍旗’么?”响鞭一声,戛然而止,具有分外的惊心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