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蛱蝶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汉]民歌
(蜨) 〔蛱〕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傅薄栌间。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宋书·乐志》说:“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虏 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余冠英先生说:“《乐府诗集》的《杂曲》相当于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的《乐府杂题》,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为无可归类,就自成了一类。这一类也是收存汉民歌较多的,和《相和歌辞》同为汉乐府的菁华之菁华。”(见《〈乐府诗选〉序》)这是一首寓言诗,就其寓意来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是具有普遍的意义的。
这首诗的句读历来分歧较大,以至影响到对内容的正确理解,其原因是诗在流传过程中“声辞相杂”。余冠英先生说: “本篇三个‘之’字,无关文义,似乎都是表声的字。……本篇除‘之’字外,最后一句的‘奴’字也可能是声。这诗是汉乐府里句读难定的篇什之一,但如将这儿个表声字剔出,就明白多了。”(见《乐府诗选》第51页)确乎如此。
这首诗写的是一只蝴蝶被燕子捕捉喂小燕的故事。
“〔蛱〕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三句是说,阳春三月,一只蝴蝶在“帝之东园”翩跹飞舞,突然, 飞来一只为雏燕觅食的燕子,蝴蝶不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茫然之中,已被燕子引至一片生长茂盛的苜蓿间了。这里的“〔蛱〕蝶”,即蝴蝶; “养子燕”,是指正在哺雏的燕子。
“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傅欂栌间”四句是说,蝴蝶和燕子在苜蓿间僵持不下,蝴蝶要竭力摆脱燕子,燕子要奋力捕获蝴蝶。蝴蝶为全生计,便飞入宫中避身,知道,这正合燕子的心意,因为蝴蝶行将迫近斗拱这个为燕子筑巢的地方了。这里, “持之”的“持”,可以从黄节《汉魏乐府风笺中的解释,“犹《史记·项羽本纪》‘楚汉相持未决’之持”。“紫宫”,为帝王的居处。蝴蝶和燕子的苜蓿间僵持,怎会飞至宫中呢?据《汉书·西域传》载,苜蓿种在“离宫别馆”旁。“傅”,迫近或附著。“欂栌”,单称“栌”,又名“栌”,又叫“斗拱”,是柱上斗形的方木,上承屋梁。这里常为燕子筑巢之处。
“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这四句是说,燕子见蝴蝶迫近斗拱不能飞去,踊跃而来,捉住了蝴蝶,待哺的雏燕见其母衔蝶来哺,伸长脖子,又是摇头,又是扇动翅膀,高兴得简直要舞起来。“雀来燕”一句,历来解释分歧较大。有的来得干脆,明注“未详”。余冠英先生就是这样,疑句读有误,说“或以‘雀来燕燕’为一句”。黄节引经据典,对这个句子注释甚详,认为当作燕子踊跃而来解。在这儿,我们用了黄节的说法。
“民间文艺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常常出于文人的意料之外” (余冠英语),这首诗即是一例题材新颖、寓意深刻, 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它以燕子为雏燕觅食这个常人想象不到的小题材,揭示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大问题,就是告诫人们应居安思危,否则,将有不测的祸患及身。正如前人评这诗所说:”“祸机之状,从未有不于安乐得之。”此其一。其二,叙事生动,描写传神。前边说过,这是一首寓言诗,篇幅虽短,但叙事相当生动。诗中写了五个地方:用了五个特写镜头,以这五个地方为背景,摄取了五幅生动的画面:蛱蝶在东园内悠闲遨游,在苜蓿间与燕子僵持,在紫宫中窜逃躲避,在薄栌处垂死拼搏,在燕巢里葬身燕腹。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里写道:“汉乐府里所有寓言体的歌辞无不表现极活泼的想象力。”这首诗正是这样。此篇描写极有特点,主要是用蛱蝶自身的口吻来叙述自身的经历遭遇,并且又由蛱蝶的眼里来看燕子的行动,这就倾注了感情,读去惊心动魄,令人神往。其三,语言通俗,用词确切。质朴无华是民歌语言的共同特色,就这首诗来说,表现得尤为突出,象是在话家常。但是,这里的“家常话”也是经过民歌作者的精心锤炼的,这表现在慎用动词上。如, “遨游”,“逢”、“接”、“持”、“缠”、“傅”等动词,不仅有具体的动作诉诸读者的视觉,有其直观性,而且又能揭示抽象的心理,启发读者的想象,有其可感性,有力地突现诗的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