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有所思》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赵孟頫《有所思》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元]赵孟頫

纷纷落花飘,美人在何许?相思杳如梦,寂寞春已暮。一别久不见,一往久不还。相望虽咫尺,如隔千万山。

《有所思》为乐府旧题,属古吹曲辞,本篇为赵孟頫所作的拟乐府。诗作抒发了深沉的相思之苦。

写相思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但相思的对象却各不相同。有相思故国的,有相思故土的,有相思情人的。本诗相思的“美人”所指为何?只有分析全诗才可以看出。

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写相思之深,后四句写相思之望。

“纷纷落花飘”句,以物起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落花纷纷。飘遥不定,一个“飘”字极尽了落花的形态,也触发了人物的情思:自己朝夕思念的美人现在何处呢?前两句就把人引入一种低沉、缠绵、哀怨的氛围之中。

“相思杳如梦,寂寞春已暮”,具体地写出了相思的情景。 “杳如梦”三字极写了相思的凄苦。“杳”字所表达的昏暗深远之意,令人感到无望的压抑,这昏暗深远又“如梦”一般的渺茫,更使人感到寒心。就在这昏暗的、飘渺的相思之中,抒情主人公“寂寞”地等待着,孤独地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到了暮春的季节。这个“暮”字不仅写“纷纷落花”相呼应,构成特定的暮春景象,而且更主要地说明相思者也已到了暮年,因而其中包含着无尽的凄楚。

如果说,一二句诗为氛围的烘托,三四句诗就是意境的完成。暮春时节,落花飘飘的环境与相思如梦、孤寂苍老的心情和谐统一,主体与客体简直融为一体。独立成诗,并不逊色。但诗人还是又增加了一倍的篇幅写了后四句。

“一别久不见,一往久不还”,二句同义反复。 “别”就是“往”,“不见”就意味着未还。这种反复在诗中强调了“久”字,也就强化了相思的程度。为“寂寞春已暮”作了注脚。 “相望虽咫尺,如隔千万山”,进一步告诉人们:久别不见久往不还的美人,并未走远,而是近在咫尺。但即使如此,也不能相见,因为“如隔千万山”。好象隔着千万山,就是说实际上并没有千万山。近而不能相见,不更增其相思之苦吗?可见,这后四句诗,只在强化相思之苦,并未增加新的内容。但在艺术上却不可缺,它为我们理解“美人”提供了思路。

如果说“美人”是指情人,那么这个近在咫尺而又久去不还的情人显然是无情的。但诗中却无对无情汉的谴责,依然是深沉的爱恋。

如果说“千万山”指的是阻止情人相会的封建势力等因素,可是诗中也无对恶人恶势力的抨击。而对阻止情人相爱的恶势力的抨击即使在封建社会里也无可忌讳。

现在诗人如“千万山水”一样阻隔在情人之间的东西如此讳莫如深,显然有难言之隐。

作为宋室王孙而又仕元为显官的赵孟頫 心情是复杂的。遗民的轻视,侄子的绝交,故国灭亡的黍离之悲,都为他的诗增添了伤感抑郁的情调。从他那“骨肉生别离,丘垅谁为扫。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罪》)的诗句中,可以认为,他所思的美人,就是他的故国故土。物是人非,当然也就咫尺无涯。“愁深无一语,目断南云杳”与“相思杳如梦,寂寞春已暮”不是属于同一情感基调么?如此理解才更易看出首句“落花飘”所暗含的正是失去故国的游子的悲哀之情。若此,则“千万山”就是既指蒙族统治者施于他的压力,也指他自己内心的激烈矛盾。

本诗在艺术上突出的特征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落花、美人、暮春、山均别有所指。象征手法使该诗有了朦胧、浑厚、深沉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