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当墙欲高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魏]曹植
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愦愦俗间,不辨伪真。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路无津。
《墙欲高行》是乐府旧题名,在《乐府诗集》中被列入《杂曲歌辞》,古辞已亡,这是曹植模拟旧题写作的新辞。当,是拟的意思。
曹植后期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压抑。曾几次上疏,希望能得到皇上的亲近和重用,终不可得。太和二年春天,蜀丞相诸葛亮率军攻祁山,魏国边情吃紧,曹睿驾临长安亲督诸军御敌。忽有消息传到洛阳,说曹睿已死,从驾群臣要迎立雍丘王曹植继位。京师自太后以下群臣尽惧。后来,曹睿回到洛阳,卞太后提出要追查谣言,曹睿无可奈何地说:“天下皆言,将何所推?”这件事加深了曹睿对曹植的戒惧。这首诗就是曹植“对这一政治谣言而作的申辩”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诗中对那些在君臣之间挑拨离间,帮助曹丕父子迫害同胞手足的监国使者之流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反映了诗人壮志满怀而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以比兴起调,索物寄情。古人一向认为龙是一种驾云飞行的动物,诗人以龙腾须有浮云相托,比喻做官的人要想飞黄腾达,必须有靠近皇帝的人予以举荐。“中人”,指靠近皇帝身边的人,“须”、“待”二字突出“中人”的重要作用,暗示自己无有“中人”,以回荡曲折的笔法,表现了对家兄、侄儿的怨愤。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这里连用两个典故,强化谗言可畏。 “众口可以铄金”,见应劭的《风俗通》: “人有纯金者,意欲售之,或疵金之不纯,售者急欲求售,乃溶金以示其纯”。意思是说众人不断谗毁,黄金虽然坚固,也会被熔化,何况人呢!接着诗人进一步强调坏话说得多了,甚至连慈祥的母亲都会改变对儿子的态度。 《史记·甘茂列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曾参是有名的贤者,住在费邑,费邑有个和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母说她儿子杀了人。曾母相信儿子的品行,照常织布不止。一会儿,又有人说她儿子杀了人,曾母还是不相信。不大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告诉她说“你儿子杀了人了!”曾母吓得扔下手中的梭子越墙就跑。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监国使者屡造谣言,使曹丕、曹睿父子连亲骨肉也不相信了。谗言盈耳,可使明君乱惑。曹植对这些奸佞小人深恶痛绝由来已久。黄初二年(曹丕即位后第二年),监国使者曾上疏奏曹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曹丕将曹植交百官议罪,有人主张论以“大辟”,由于生母卞太后从中干预,曹植才幸免一死,但爵位被贬。他在《赠白马王彪》中也有“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诗句,诅咒拨弄是非的监国使者。曹睿即位后,曹植的处境并未改变,犹为俎上之肉,动辄得咎,自然十分谨慎,不能直书其事,直抒其情,但对曹丕父子的不满自不待言。
“愦愦俗间,不辨伪真。”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迭遭厄运的现实触发下,悲愤激荡的感情如潮水奔腾在字里行间,拍打着读者的心扉:世上一片昏乱,俗人真伪莫辨。此句针砭当时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社会现实,折射出曹植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某些本质。
最后三句写诗人想到皇帝面前去陈述衷情,但是宫门重叠,道路远阻,无法实现,暗喻朝廷被奸佞包围, 自己被谗言离间,无法辩白,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钟嵘《诗品》中说曹植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杰出诗人。这首《当墙欲高行》可谓情兼雅怨的力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