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汉]民歌
东光平,苍梧何不平?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
《东光》是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这首诗反映的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征南越军人的哀怨之情。
“东光平,苍梧何不平?”问句突起,有先声夺人之力。两“平”字,原均作“乎”,或解为“东方亮了,苍梧为什么还不亮呢?”恐不确,因为事实上不会有已看到东方亮而此地未亮的情况。东光、苍梧都是地名,东光是今河北东光县,苍梧是今广西梧州。中华书局校点本《乐府诗集》据左克明《古乐府》和黄节《汉魏乐府风笺》改两“乎”为“平”。平是平定的意思。汉武帝元鼎五年春,南越国相吕嘉杀南越王和王太后及汉使者反,朝廷于这年秋, “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咸会番禺。”六年冬,攻破番禺,吕嘉等夜亡入海,南越平,分其地为南海、苍梧等九郡(见《资治通鉴》元鼎五、六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就是这首诗的具体背景。从这时再向上推,寻找与东光有关的战事: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匈奴入右北平等地,当时迎敌汉军有出渤海者。出渤海,必当途经南运河岸上之“东光”,而“苍梧何不平”之“苍梧”也是指地名;两地都是部队行经处。这样,这两句可理解为: “东光刚刚平定了,苍梧怎么又不平了?”表现战士的烦怨之情。
“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细玩诗意,可知二句是写行军前面就要到苍梧了。苍梧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瘴疠之乡,四季毒雾蒸腾,潮湿难耐。到苍梧后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战士们首先想到吃饭问题:在这样潮湿的地方,粮食多是腐烂的,诸军就食是绝对无益的。还是不要去吧!为什么一定要去苍梧呀?进一步表现了战士的畏惧感。
“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战士们如游荡子,四处征战,他们是反对去苍梧的,可长官却强迫他们前进,并且一大早就逼他们上路。他们被逼迫走向死地,不情感又无力反抗,唯有悲伤而已。
由对进兵苍梧的反感,到对苍梧的畏惧,再到不得不去苍梧的悲伤,战士们由烦怨到愤怨再到悲怨,就在这短短六句28字中,弹奏出远征战士的心理变奏曲。诗中战士的感情是沉弱哀伤的,但它引起的读者的感情则是昂奋的,是对战争发动者的强烈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