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黄钟] 人月圆
徐再思
甘露怀古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鉴赏】 大凡古代文人游览名胜古迹,总免不了要披草历石考证凭吊一番,然后留一番感慨或为诗文或为词曲,再供后人去考证去凭吊。杜甫的游蜀相祠,苏轼的吊三国古战场,崔颢的游黄鹤楼,都以他们那令后世学子百 “游” 不厌的诗文证明了这一点。徐再思的这次游甘露寺似乎也要循前人足迹凭吊,然后留下一曲给后人凭吊。
这个位于江苏镇江北固山后峰上的山寺有何古可怀? 原来它是三国时东吴甘露元年所建,寺前的铁塔和寺后的祭江亭原是东吴招亲和刘备的孙夫人祭江的地方。“山曾富贵来” (张可久),何况千百年来屡建屡毁,正好发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前赤壁赋》) 的感慨。
但是读完全曲你几乎找不到一个怀古的字眼。前朝旧事只字未提。议论评价无迹可寻,作者似乎只是在临江的楼台上漫不经心地张望了一通: 远望秦淮大地的苍茫暮色,近观野花丛中的断垣残壁,落叶满地的空寂回廊和长满青苔的台阶; 然后再远观夕阳西下、江水东流,再近看纷纷下山向寺南城内投宿的游人; 最后,看到一棵“年年知为谁开” (姜夔《扬州慢》) 的木兰时,还明知故问地刁难了山僧一下。
怀古如此,似乎少有。而这样的怀古给读者咀嚼回味的却比罗列古人旧事的那种怀法更深厚悠长,更接近真实。试想你游黄鹤楼游白马寺,你带了多少掌故查了多少史实才去的?如果不是有意准备,这些东西你又没亲历过,如何能记得那么有条不紊,以至写作时它们就自觉地排队鱼贯而来各就各位等你选用?一般人的游法倒更接近徐再思游甘露寺的这一次: 袖手而观,东看看,西瞧瞧,略有些感慨而已。写出来,也只是如实写来而已。只要你如实写来便一切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