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蟾宫曲题《录鬼簿》·周浩|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双调·蟾宫曲 题《录鬼簿》

周浩

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城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录鬼簿》,元钟嗣成作,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100余人姓名,各附小传及作品目录。这首《题<录鬼簿>》就该书所录人物着眼,深沉地感叹了他们当时的坎坷命运和蹉跎岁月,高度地评价了他们的杂剧艺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含蓄地抨击了元朝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也婉转地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平的心情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想贞元朝士无多”,从时势写起,是笼罩全篇的时代背景,元杂剧繁荣于至元、大德时期,“贞元”,即指元世祖年号“至元”和元成祖年号“元贞”。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排斥压制汉族知识分子,因此说它“朝士无多”,朝堂之上没有多少有见识、有才华的人才。这一句为全篇作了有力的铺垫,写得深沉有力。

首句冠一“想”字,有三层作用:一是点明此曲是读《录鬼簿》后引起的遐想沉思,统摄全篇,贯注一气;二是与“总付高歌”相呼应,借杂剧兴盛之由,描写元朝广阔的社会现实,总领前六句;三是究根寻由,反复沉思,把元代知识分子命运坎坷的原因归结于民族歧视政策,即所谓“朝士无多”,点透症结所在。正因为“朝士无多”,所以许多有抱负、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必然流落江湖,他们的抱负、才华虽然在政治上被埋没了,却在艺术上发挥出来,全部付于“高歌”。“总付高歌”承前面“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四句而来,把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等不同的意象,用一“总”字与“高歌”联结起来,构织成一幅完整的社会历史图景,具有相当深刻的内涵。一方面,这些江湖文人面对满目江山、改朝换代所产生的深沉感触与激情,在如梭的时间中虚度的岁月和消磨不掉的才华,都付于高歌;另一方面,元朝帝王贵族的“上苑繁华”和一些城市的畸形繁荣即“西湖富贵”,都需要歌舞来点缀升平,满足奢华生活的追求,于是也付之高歌。

“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城人物蹉跎。”紧连着“总付高歌”,进一步感慨那一批杂剧作家、江湖文人的命运,为他们鸣不平。汉宣帝时曾把功臣11人的像画于麒麟阁之上,以资表彰纪念。但在元朝哪里会有麒麟图吗? “凤凰城”即凤城,指京城,京城内外,那些衣冠人物、才识之士,只能落魄江湖,一抔荒坟就是他们的归宿,这两句话既是讽刺时政,又是悲叹江湖文人的命运。“麒麟冢”一语,极富讽刺意味,而以诙谐调侃之语出之,使人备觉沉痛。

最后四句既是旷达之语,又含沉痛之意: “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人之一世,生前死后究竟要追求什么,怎样度过?像这些杂剧留得纸上清名,万古难以磨灭,也就足以自慰了。这是在沉痛的心绪之中对杂剧作家的成就、贡献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再深思一层,在元朝统治下,留得纸上清名,传之后世,比在朝中做官同流合污,要好得多!这四句语气短促决绝,却包含着幽深的言外之意。

这支曲子全由一“想”字领起,愈想愈广,愈想愈深,浮想联翩,心事浩茫,感情深沉,概括力和感染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