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赏春·胡祗遹|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 赏春

胡祗遹

梨花白雪飘,杏艳紫霞消。柳丝舞困小蛮腰。显得东风恶。野桥,路迢,一弄儿春光闹。夜来微雨洒芳郊,绿遍江南草。蹇驴山翁,轻衫乌帽,醉模糊归去好。杖藜头酒铫,花梢上月高,任拍手儿童笑。

这支曲子破题先写与凡艳不同的梨花飘如白雪,和所描绘的人的情趣谐和一致。接写杏花怒放,灿如紫霞的色彩开始消褪了。垂柳枝条便悠悠下垂,碧玉妆成,摇漾多姿。白居易诗云: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里即是用小蛮腰形容柳条在东风吹拂下那种婀娜多姿的神态。“显得东风恶”,这句包揽前三句,正是由于“东风恶”,梨花飘如白雪,杏花红红白白,柳条婆娑起舞,异态纷呈,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这里,“恶” (wu)既有猛的意思,表示东风劲吹,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如贺铸《谒金门》: “历历短墙沙外泊,东风晚来恶”;但更有“恶怜”的意思,即表示痛惜深爱,如黄庭坚《憾庭竹》: “空恁恶怜伊,风日损花枝”。总之,“恶”,在这里是“好”之反言。如此大好春光,皆出于春风的吹拂。“化景物为情思”,层层摹写春景后,至此才微微透出人的感情,暗点到题目的“赏”字,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下半来。

“野桥,路迢,一弄儿春光闹。”景中有人,呼之欲出。这人,他走出村庄,跨过野桥,前面还是路远迢迢。不过他游兴正浓,直觉得“一弄儿春光闹”。“一弄儿”,犹言所有的,或一味的。但这里妙在一个“闹”字。“春光闹”源于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意境全出”,就由于它把春光表现得生动蓬勃,色彩鲜明。

“夜来微雨洒芳郊,绿遍江南草。”上句是眼前真实的所见所感,下句含有想象的成分。“绿遍江南草”,眼虽不能尽见,既然“一弄儿春光闹”,广袤的江南大地自然也绿遍了。这想象是合理的。景中寓情,这几句话都隐藏着人的喜悦情怀。

但直到此刻,赏春者的形象才正面显现出来。蹇(jian)驴,跛足的驴。山翁,即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李白《襄阳歌》: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元代社会动乱,前代仕宦和当代儒者,多息影林泉。这以山简自喻,“轻衫乌帽” “醉模糊”的赏春者,看来绝非山野人物。

“杖藜头酒铫”,野外春游,酒醉模糊,此刻他杖藜上担着烹酒器归来了!杖藜,即藜杖,藜茎所做的杖。铫(diao),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苏轼《试院煎茶》: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最后两句一写时间: “花梢上月高”;一写回到村中情景: “任拍手儿童笑”。儿童看到这位“轻衫乌帽”,骑在一头蹇驴上,肩头上的藜杖担着酒吊子,醉得东倒西歪的人,怎能不拍手笑!但这位“山翁”却是一任他们笑去,毫不在乎,一个“任”字,比“归去山翁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 (苏轼《浣溪沙》),耐人寻味多了。

以“赏春”为题材的作品,元散曲中颇多见,但把春写得像这样活泼、灿烂,风光如画,尤其景中之人栩栩如在眼前,而从这人的形象中又隐隐透出仕路坎坷的元代社会现实的作品,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