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言情赠友诗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以此题写了两首七绝。另一首原文是: “六翮飘飘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据此可知,本篇当作于天宝六年,诗人返回宋 (今河南商丘一带) 中之后,其时他尚未得志,贫贱不堪,遇董大而无钱沽酒,董大究竟是何人?说法不一,有人以为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但是,敦煌石窟发现的佰二五五二号 《唐诗选》残卷,则题作 “别董令望”。据现存资料,无法证实董庭兰又名董令望,只能存疑待考。
与亲友分别的诗,一般都以伤离为主,同其中遭遇不幸者话别,更是悲泪满纸。但是,本篇则一反常态,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情调。
前二句,写景抒情。诗人用 “千里”二字领起,展现了北国原野寒冬的广阔画卷; 风沙遮天蔽日,一片昏暗,北风劲吹,大雁鸣叫,雪花飞舞。这就是友人董大别离时的自然景象。它的基调,阴沉寒冷,其中,也包含着友人触景生愁和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忧虑。因为第三句以劝慰的口气说 “莫愁前路无知己”。这表明董大有 “愁” ,愁的内容是 “无知己” ,即怀才不遇,没有知音。否则,“莫愁”云云的劝言,就成了无的放矢,令人不可理解。因此,我们说首二句不单单是写景,而是景中有愁。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它肩负了补充首二句意境和转入新境界的双重任务。其中的 “莫愁”二字,是转折的枢纽。在真诚的劝慰之中包含着对友人前途光明的坚定信念,语气刚毅果断,一反首二句的低沉为高昂。第四句,进一步落实和发挥了第三句的意思。董大誉满天下,说明他才能非凡,举世瞩目,不是某些昏庸黑暗的当权者所能压抑得住的。诗人明确而响亮地提出这一点,与首二句所写昏暗、寒冷的自然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其相形无力,使 “莫愁” 的劝慰落在了实处,不致产生故作旷达,空喊高调的误解。由于董大才高名盛,所以诗人肯定他此去沿途所遇知己必多,定可施展万丈凌云之才。如此生发前意,乐观自信,豪气凛然,可使董大深受鼓舞,顿开茅塞,即释重负。
元末明初的杨士奇说: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如顺流之舟矣。” (引自胡震亨 《唐音癸签》 卷三)清人施补华在 《岘慵说诗》中也说: “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出。”本诗的三、四句,当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