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诗文原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言情赠友诗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冬初,时苏轼知杭州。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开封人。时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二人在杭州,诗酒往还,交谊颇深。景文有诗名,曾受知于王安石。东坡荐其才,除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这首文字浅显而富含哲理,向来家传户诵,脍炙人口。但对它的理解,也难免歧义。有人认为,这诗是以景物喻人,期望所赠之人以菊为勉。而 “橙黄橘绿” 象征人的青春期,是叫所赠之人趁年轻有一番作为。另一看法说: 诗人选择了荷、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擅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因而认为这诗是通过咏物赞美刘景文的品格节操。以上两种看法以后种为优,但两种理解都存在着问题。按东坡有 《乞擢用刘季孙状》,文中明言作于元祐五年十一月。状文对其才学品德极为赞许,而后云:“今平 (景文父名平) 诸子独有季孙在,而年已五十有八。虽备位将领,未尽其用,伏望朝廷特赐采察。……”这段话说明了景文的年龄和 “未尽其用”两点,这对理解本诗相当重要。前举第一种说法谓 “橙黄橘绿”喻人的青春期,希望所赠之人趁年轻有一番作为,显然忽视了景文这一年龄因素。而第二种理解也未将其考虑进去,所以也未能完美地理解诗义。

这首绝句的确是以景物喻人生的,但它所寓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了景文这时的年龄,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它了。时诗人与景文交从甚密,言谈之间,景文定有迟暮之感,东坡正是针对景文这种心境,作此相赠,勉励景文,它的寓意也就清楚了: 人的过去不必留恋,重要的是抓住眼前的时刻,振奋精神,有为于世。

诗人写这诗的时令是初冬,这时为人们所艳赏的自然景物已经凋残了,但那 “橙黄橘绿”,却预示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初冬季节的特征,通过对“橙黄橘绿”的赞美,暗寓人生晚年是大有可为的时刻,从而勉励友人奋发向上。

诗的前两句不从眼前景物写起,而分别选择了代表夏,秋季节的景物,写出它们的凋残之状: 夏季艳丽的荷花早已翠减红消,那枯败的茎杆已不能举起绿伞; 秋季瘦冷的菊花,也只剩有劲节的枝干,经受霜雪的挑战。荷菊历来为文人雅士品赏吟咏,已成为古代诗文中代表贞洁的审美意象。荷的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 菊的蕊寒香冷, 姿怀贞秀, 都与人的高洁怀抱相通。它们之被诗人们吟咏不绝,也就很自然了。东坡在这首诗里,一反前人的写法,不写它们的美而写其凋残之状,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们创造了一种 “陌生化”的效果。但很明显,诗人也无意于贬荷菊,而是从哲理的高度表达出物有盛衰的辩证思想。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自然界花开花落,盛衰相济,才创造出富有生机的世界。人生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

诗的后两句承前而来,情调由深沉而变高昂,笔调转为对“橙黄橘绿”的赞美。第一句诗好似随口道出,并无深意,但在全诗中作用非凡: 它不仅起到了连接前后诗句的作用,而且从语气上加强了人们对后句诗的注意,因而使全诗都活了起来。没有这句诗,其余诗句便是死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请记住吧! 一年的好景还是在“橙黄橘绿”的时候啊! 诗人特别警醒所赠之人,记住一年的好景是“橙黄橘绿” ,其言外之意是要所赠之人不要沉湎于对过去时日的留恋,不要灰心丧气,正像初冬的“橙黄橘绿” 已近收获期,人的晚岁也是收获期,正可以大有作为。苏轼在写这诗的同时,给朝廷上了荐状,可见苏轼对景文是真心期待、真诚勉励而又热心帮助的,这岂止是为朝廷荐举人才,更是一曲友情的颂歌。

苏诗善于以诗说理,但他的诗没有理障而是富于理趣,著名的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西林壁》。较之其他诗,这首绝句说理更显得含蓄,而且情调较为高昂健康,显示出作者旷达开朗、积极入世、真诚待人、求贤若渴的胸襟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