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言情赠友诗歌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集中有不少送别之作,它们歌唱的是同一主题:友情。但表现手法不同,因而情趣各异。其中表达怨离伤别感情的居多,这可以说是一般送别诗的常格吧。如他的《送张四》五言绝句,二十字之中连用 “愁” 、“悲”、“冷”、“清”四个极富感情色彩的词,以显示离别友人的哀愁,感情低回哀伤; 但也有作豪壮语的,“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 《别陶副使归南海》 ) 鼓励朋友建功立业,一片豪情; 还有作潇洒语的,“蓟门秋月隐黄云,期向金陵醉江树。” ( 《送朱越》 )还未离别便相约痛饮,诗人豪兴,情见乎词; 也有作豁达语的,那就是我们将要一同欣赏的《送柴侍御》 了。
根据这首诗描写的地理环境分析,本诗当是诗人被贬任龙标尉时所作,龙标是现在湖南省的黔阳县,而柴侍御其人已不可考。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这诗似乎悖于人情,因为作者在诗中明确地揭示了诗的主旨: “送君不觉有离伤。”大家知道,南朝江淹《别赋》开首两句即写: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几乎是概括了人们别离时的普遍感受,而且怨离伤别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之一,不少诗人在这方面写出了令人黯然神伤的作品,使我们在千百年之后仍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前面说过,王昌龄也不乏这种诗作。可是在《送柴侍御》 中,他竟说送别朋友时感觉不到有怨伤的情绪,这岂不反常?然而正是这“反常”,才显出这诗的特点。
从诗的第一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看,柴侍御可能是乘船离开黔阳的,目的地是武冈。两地都在现在的湘西,相距大约不足三百里。作者在水边送别,即景会心,写出水路畅通无阻,两地又相接近,从中表达了对即将离去的朋友的宽解之意。语言是明快的,情绪是开朗的,这就为全诗定下了较为明朗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再直书“送君不觉有离伤”,情绪更为达观了。不过仍使人感到有点意外,该悲而说不悲,超出了常情。是诗人无情吗?看后面的两句便能明白。“青山一道同云雨”,两地之间虽有青山的阻隔,然而云雨与共,——“我们贴近得很呢! ”这是作者安慰朋友的语言。接着诗人又吟出“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与上句意思完全一样,但变换笔法,以反诘语气进一步发挥上句的诗意,意谓在同一轮明月映照下,虽为“两乡”,但可化作一地,当然用不着怨离伤别了。其实诗人何尝没有离伤,他写春山相连,明月与共,或许要以这种豁达的语言使他和柴侍御在这离别的时刻振作、乐观起来。这正是作者情深处。而如果细玩句意,既慰人,也自慰,又见出这是一对息息相通的知己朋友。
诗中强调黔阳、武冈在地理上的临近,但不管怎么说,两地之间仍有二三百里地的山水阻隔,要见面并不是容易的事,更不可能常在一起。之所以说“同云雨”,“何曾是两乡”,除了安慰对方这一因素外,又是为了吐露深厚的友情和今后的思念之意。虽然各处一乡,但朋友之间心驰神往,即使万水千山也是阻断不了的。由于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亲密的友情就像形影相随,从而消除了地理上的距离,这是多么深厚,多么诚挚的友谊。明代的钟惺评此诗说: “与 ‘别后同明月’ 一意,而翻脱新妙。” ( 《唐诗归》 ) “别后同明月”是王维的诗句,事实上,不仅是与王维句 “一意”,与王勃诗 “天涯若比邻”也异曲同工。王昌龄这首诗以反常之法写正常之情,以豁达之词写离情别绪,收到 “翻脱新妙”的功效,在众多的同类作品中,给人以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