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别离》言情赠友诗歌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这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本来自民间,后来文人拟作,因此不少文人乐府常常带有民歌的特点。孟郊的这首 《古别离》 就与他的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韩愈 《荐士》 ) 的作品绝然不同,而是具有南朝乐府民歌的风味。
这诗起句直捷,一出手便擒住题目,并推出诗中的人物: 妻子与丈夫,手法干净利落。将要分别的时候拉住远行人的衣服本是极平常的动作,用这种动作表示难分难舍的感情也是很普通的手法,如果孟郊不出窠臼,就不见得高明了。但他能另出新意,以代女主人公立言的方式,一边 “牵郎衣”,一边提出“郎今到何处”的问题,这一问题提得突兀。从后面的诗意看,丈夫此行路程远,时间长,行前不可能不告诉妻子将去何方,为什么临别时还要郑重其事地提出这个问题呢?不免使人感到纳闷。接下去作者又不回答,却让妻子说出“不恨归来迟”的话,这又使人感到意外了。哪个作妻子的不是千叮咛万嘱咐地要丈夫早早归来呢? 为什么她却明言不以丈夫迟归为恨?有了这个问题,读者当然急于得到解答,这样,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出现了: “莫向临邛去。”有了这最后一句,以上问题都迎刃而解。临邛在四川,汉时司马相如游临邛,逢卓文君新寡,于是挑逗她,带她一道私奔了。清人黄生 《唐诗札钞》说: “唐时蜀中为繁华佳丽之地,故云云。”其实诗中实有借临邛喻追求新欢的所在。有了这个答案,我们再回头看 “郎今何处去”的问题,意思就很明白了,原来妻子最为担心的是丈夫在外面另有所爱。开始时,这种担心又不好直接对丈夫讲,因为这到底还只是疑虑,而且,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妇女还必须遵循“妇言”,即谨守辞令闺范,所以这位妻子在丈夫走之前虽然忧心忡忡,生怕他另找新欢,但这种担心只能藏在心底,不敢明言。现在眼看丈夫就要上路了,对于这一担心的问题,她再也憋不住了,于是拉住丈夫,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了,而感情却很复杂,那种不顾一切的神情,焦虑不安的内心世界,对丈夫的怀疑和希望,种种俱现。也是由于有了 “莫向临邛去”句,前一句“不恨归来迟”也就能够理解了。这话看起来不合人情,实际上正在情理之中。与其丈夫“临邛去”,感情他移,不如自己长时间独守闺房,这样虽然寂寞愁苦,但丈夫不去“临邛”,终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边的。妻子向丈夫吐露的是始终如一的感情,也希望求得丈夫对爱情的专一,为此她愿意付出“不恨归来迟”的代价。这位妇女的感情是多么纯朴真挚。
作者对诗中妻子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生动,同时又抓住了读者的心理。第一句中的“牵”字既写出丈夫急于出门,又写出妻子在这关键时刻,终于鼓足勇气一把拉住他的情态,接着写她的疑虑,她的心愿,并造成读者的悬念。作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探骊得珠,以画龙点睛之笔将妻子内心的隐忧和盘托出,她的痴情、纯情、真情全都奉献在丈夫面前。这首诗在表达手法上虽有含蓄之处,但总的说来还是感情直露,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已憋得很久了,闸门一旦打开,那种强烈的感情就不可能如小溪那样曲折纡徐,而是像山洪暴发,直泻而下。从当时背景来说,丈夫急于出门,也不允许妻子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地提出问题,而只能直陈。“莫向临邛去”,看似隐曲,实为直陈。清代施闰章说,有一种诗“一口直说,绝无含蓄转折自然入妙” ( 《蠖斋诗话》 ) ,可见含蓄与直陈也不是绝对的,须含蓄处则含蓄,须直陈处则直陈。而如能相得益彰,也自有入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