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骆氏事寄怀崔雍崔衮》言情赠友诗歌
竹坞无尘水槛清②,相思迢递隔重城③。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青年时代创作的一首夜宿失眠怀念远方朋友的七绝,写景清丽,状物细腻,叙述简洁,感情深沉真挚,历来脍炙人口。
题目中标明的“骆氏亭”,清人冯浩引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诗》中《自注》及刘得仁《骆家亭子诗》,认为在长安东南的蓝溪附近,由本诗描写的周围环境、景物看,似可信从。
通过写景来抒情,原是一般诗人惯用的手法,李商隐在这方面尤为擅长。诗首句就捕捉住最能突出骆氏亭环境气氛的典型景物着墨: 亭园池馆一角低凹处种植一片修竹,凝翠欲滴,纤尘不染; 而另一角栏杆环抱莲塘,秋深荷枯,池水清澈。由于选材典型,剪裁巧妙,短短一句七个字,就把自己投宿的骆氏亭幽雅宁静的环境气氛历历如绘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次句由物及人,触景生情,衔接自然,天衣无缝。“相思迢递隔重城”,写诗人夜不成寐,怀念起隔开层叠城池的远方亲友崔氏兄弟。这句紧扣题目,是全诗表现主题思想的画龙点睛之笔。由于首句景物描写铺垫得法,次句的抒情就显得自然而不着痕迹。“ ‘相思’ 二字,微露端倪,寄怀之意,全在言外。” (纪昀)首句写景,是白天所见; 次句抒情,是夜间所感,情景相生,浑融一体。
后两句初看似乎和前两句游离; 仔细推敲,却连接得极自然,极巧妙。随着时间推移,天气发生变化,夜间不知什么时候下起雨来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滴在池塘中残留的枯荷叶上,传来枕畔,传入耳鼓,格外清晰,也更显得沉闷,这就加浓、加深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情怀。这样处理,不但拓宽了诗的意境,深化了怀友的主题,而且和前面的写景抒情,密切呼应,相互映照,把诗熔铸、凝聚成结构谨严的艺术整体。“秋阴不散”,正是夜间下雨的征兆;而 “霜飞晚”,又是 “留得枯荷” 的原因。不说 “夜不成寐”,却说 “留得枯荷听雨声”,听雨耶?怀友耶?读者自己去领会! 对面写来,措辞警策、含蓄而又富于生活情趣,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注释
①崔雍、崔衮: 兄弟俩,是大官僚崔戎之子,和李商隐为从表兄弟行。崔雍咸通时由起居郎出为和州刺史,见《新唐书》本传; 崔衮咸通时由朝议郎使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②竹坞: 园中专供种竹的凹地,坞 (wu) ,指四面隆起中间凹下的地方。水槛: 池塘边栏杆,代指亭园中围以栏杆的池塘。③迢递 (tiao di): 遥远。重 (chong) : 重复,层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