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唐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唐山水诗鉴赏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是唐代著名的隐士。封建士人出仕、退隐,是政治态度和生活道路的一种重大抉择。隐士歌咏田园山水,抒发闲情逸致,但往往又隐含着不遇或不平的情怀。这首诗题作《夜归鹿门山歌》,一方面是纪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对归隐的向往和志趣。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今属湖北)城南郊的岘山下,东滨汉水,名曰“南园”,一称“涧南园”,早年他一直在这里过着隐居生活。四十岁始至长安,应进士举,落第而归,遂即漫游江淮吴越,数年后复归故乡隐居。鹿门山与岘山隔江相望,在汉水东岸,沔水之南。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拒绝征辟,携家于鹿门山隐居,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步追先贤的行迹,所以特地在鹿门山辟置了一个住处,偶尔前去小住,实际上是一个在谋仕不遇之后标榜归隐的别业。

这首诗写的正是诗人乘船夜归鹿门山时的所见所感。渔梁渡,诗人渡汉江至鹿门,过沔水口,经过这里。这时候,天近黄昏,传来远处山寺报时的钟响。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将各自回家,渡头一片竞相争渡的喧闹。这里突出了远处山寺悠然的钟声和眼前渡头噪杂的喧嚣,显示出“隐”的僻静和“出”的烦乱。三、四两句是说世人各自回家,而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两种心境,但诗人却用一句“余亦乘舟归鹿门” 紧接上句,呈现出一种承接关系,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心情极其平坦地道出,更显出一种深沉,恬然自得的志趣亦隐然可见。五、六句写夜晚攀行鹿门山路,月光照在朦胧的山树间,诗人被这美妙的景色所陶醉,恍惚之间就到了自己的归宿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就在这恍惚之间,将诗人和他所倾慕的庞德公连结在一起。通过这微妙感受的描述,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物我相融的意境。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情况。“幽人”表面上是指庞德公,实际上是诗人自况。他似乎领略到了隐逸的真谛和妙趣,岩扉长开,松径不扫,与尘世隔绝,天地间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寂地独往独来。

全诗写从涧南园家中出发经岘山往鹿门隐居处途中的情景,但实际上却是在抒写从尘杂人世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极自然的笔触描写这幽深的境地,抒写这淡泊的情感。严羽以禅喻诗,曾这样解释孟浩然的创作: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沧浪诗话·诗辨》)所谓“妙悟”,应该是指诗人触景生情,忽有所悟,则诗思泉涌,泻于笔端。这样方才“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越发显出“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 (《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大致表现出这些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