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商山道中》唐山水诗鉴赏
赵嘏
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
赵嘏在中晚唐颇有诗名,张为《诗人主客图》将他列在“瑰奇美丽”一派的第三人。论成就他当然不及名列第二的刘禹锡,但从任一角度衡量他都胜过名列第一的武元衡。明人胡震亨认为他的诗有优于杜牧、许浑的一面,盛赞他擅场七言,并说若能更进一步,便可成为晚唐之冠,“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唐音癸签》卷八)。文中惋惜世人仅摘赏赵之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秋望》)而忽略了他的其他好诗。这些不应忽视之作就包括赵的山水诗在内。
七绝《商山道中》是赵嘏山行的即景抒情之作。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属秦岭终南山脉,又名商岭、商坂、楚山、地肺山。商山道是由长安经蓝田、商州去河南、湖北及岭南的山路,沿途有高山深谷,景色幽奇。柳宗元、韩愈、元稹、刘禹锡、杜牧等诗人或贬谪或远宦,都走过这条路。
赵嘏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由宣城入长安应试,途经商山。落第后困顿长安八年。开成五年(840)仲夏离京去岭南,又过商山,诗当作于此时。
商山深处因特殊条件而形成的小气候,与山下不同。当关中平原已经暑气袭人的时候,这里却还是山花盛开的日子。山上山下的季节差异,形成景色的鲜明对比,予人以强烈的印象。《商山道中》写山水正是从诗人入山乍与景遇的感受入手: “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和”字是惠风和畅、林鸟和鸣等自然现象构成的印象,但幽谷萧森之处,林木如洗,清流见底,又俨如高秋之境。遇上如此气候、如此去处,难怪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发出 “是胜游”的咏叹。
暂时的欢愉终敌不过失意的旅怀,随着漫长跋涉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愁思。“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 两句以凝炼之语写出了诗人在感情上的大波折。“火云” 即常见于夏季的火烧云,它生于晴朗之日。火云不生,说明天色渐渐阴晦。那曲曲弯弯的溪流象九曲回肠,当此之际,诗人哪能不目睹神伤呢。但诗人不直抒自己的旅愁,而是移段情入景,借曲折山溪抒情。“一溪”竟萦作“万重”愁肠,对比强烈,造语新警,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赵嘏不长的一生多在旅行中度过,他热爱山水,说过“平生半为山淹留,马上欲去还回头” (《过喷玉泉》),又说过“诗家本多感,况值广陵春” (《陪崔璞侍御和崔璞春日有怀》)。他的山水诗,正是他行旅生涯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