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沧浪池上》明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文征明《沧浪池上》明山水诗鉴赏

文征明

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

春风依旧吹芳杜,陈迹无多半夕阳。

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风凉。

渺然诗思江湖近,更欲相携上野航。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诗人苏舜钦因直言时弊遭权贵所忌,被免官,乃“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 (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他并撰有《沧浪亭记》,叙建亭缘由经过,描写周围风景,文中说: “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故诗题所谓“沧浪池”,即是指环亭的水塘了。

全诗扣此而来,起首两句“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便直述环境事由,看似平平,却给后面伏下天地,颇有渐入佳境之妙。颔联随即转到具体景物的描写上来,不过这里仍不凿实,乃是由今溯古,于空间场境的观照里综融着时间变迁意识,轻轻透露出悠远深沉的历史沧桑情绪。“春风依旧吹芳杜”,是啊,年年春风吹拂,依然是满园芳草香花繁滋,教人赏心悦目,无异于昔时; 但“陈迹无多半夕阳”,前辈高贤固然早已化归尘土,无从踪迹,既使他留下的建筑木石也泰半荡为寒烟, 唯余寥寥者, 映照着黯黯斜阳, 徒然增人的唏嘘感喟。这两句缘景生情,遂交汇融化,唱叹多致,又不落生硬痕迹,故耐人寻味。按,“芳杜”,芳,碧草; 杜,杜衡,南国水泽香草名。

颈联“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风凉”两句,方始归落到沧浪池眼前所见。梅雨季节,积水多日,隔断原先通往洲渚的小径。“荒”字状写水渚上蔓草丛生,亭榭无存,久已是人迹罕至了。“渚”,水边的小块陆地。薄暮时分,阵阵清风带着凉意,看游鱼跳波相聚,水沫纷扬,很生出几许悠闲乐趣。总之,这里充满了清寂幽远的气氛,超绝市尘的喧嚣纷争,无须一毫机心,倒启人山林遐想,所以,尾联推出 “渺然诗思江湖近,更欲相携上野航”之句,便是由小见大,指向更广阔的天地。《楚辞·渔父》有古歌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就寓含着既“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又洁身自好以高举远引的双层内容,这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在本质上多有近似之处,苏舜钦当初取“沧浪” 名亭,自然也是在表示社会政治现实污浊黑暗故只得退居归隐。文征明留连池上风景,追念先贤遗踪,不由得情怀“渺然”,“诗思”顿涌杂呈,而与浩浩江湖泛舟寄形之意相通,直欲携妻儿“上野航” 以遁迹了。苏州地近太湖,古来便不乏于此隐居逍遥、避世全身的逸事传闻,如《吴越春秋》说范蠡助勾践灭吴后,乃携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终;又《唐才子传》记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江湖散人”、“天随子”,“时放扁舟,挂蓬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鼓櫂鸣榔,太湖三万六千顷,水天一色,直入空明。或往来别浦,所指少不会意,径往不留”,此联显然是融化了这些故典在内。如果再联系到文征明一生淡泊名位,宁王朱宸濠曾慕其名而致书敦聘,他却坚辞不赴,又以岁贡生荐吏部试,被授翰林院待诏,因见官场腐败,遂屡上辞呈,终于三年后获归故里等行径来看,则对那江湖野航、相携欲上的涵意理解得更深刻了。

文征明是明代的著名书画家,属吴门画派,与沈周、唐寅等并称,却以山水最精。他的淡雅秀丽,多自然意趣,读这首诗即可领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