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右曾《放舟至下钟山》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汤右曾
空蒙一片云满湖,西南风起吹樯乌。
渊渊且止发船鼓,秀绝下钟山色无。
褰裳直上捷猿狖,乐哉一幅寒林图。
绝顶飘飘目四豁,左右江湖渺空阔。
烟波尽处洲渚微,仿佛扶桑见穷发。
天旋地转不少留,回看星气忽已周。
扁舟岁晚梦吴越,匡庐五老空船头。
衔舻如山万商集,使者缨旌骑吹入。
行人扰扰竞锥刀,落日悠悠下城邑。
前临巨石纷盘陀,仰看绝壁青嵯峨。
玲珑窈窕万窍出,安得瀄汩生流波?
风声水声奈尔何,只今埋没尘沙多。
无弦之琴张素壁,岁久抑郁恐不和。
一歌如扣镡,再歌哀知音。
洞庭木脱水深深,天高月白风入林。
或鼓或考声钦钦,岭猿江雁同夜吟。
潜蛟出听老龙泣,渔父沧浪知此心。
这首诗写作者“放舟至下钟山”时所见情景及感想。江西湖口县附近有著名的石钟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苏轼曾写过《石钟山记》。石钟山分两座,在城南的叫上钟山,在城北的叫下钟山。下钟山陡壁千尺,临长江,山多罅穴,水石相击,声如洪钟,石钟山因此得名。
开头四句,写船行至下钟山,因见山色秀绝而停舟。放舟,即方舟,语出《荀子·子道》: “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西南风起,鄱阳湖至长江口风起云涌,一片迷濛。桅杆上的风信鸡被风吹得飞快地旋转,作为开船信号的渊渊鼓声停息了,舟船停泊在避风之处,这时向秀丽的下钟山望去,只见一片迷濛,山色已不可见。
“褰裳” 以下六句,写登山所见。褰裳登山,迅捷如猿,眺望山景,宛如一幅寒林图令人陶醉。绝顶之上,视野开阔,左江右湖无比空阔,在烟波浩渺的尽头,洲渚变小了,如齐烟点点,又好象在日出之处看到极北的不毛之地。这六句极写登高壮观天地之间,写景阔大。
“天旋” 以下四句,写时光迅速,物换星移,转眼 一年将尽,可是至今游吴越、游庐山五老峰的愿望还未实现,如今离庐山虽近,也只能站在船头远望,不能亲自登临,以饱眼福。
“衔舻”以下四句,写登山俯视江面之景: 江上船舻相接,商贾云集,官吏们在仪仗队的簇拥下骑马鼓吹上船,行人扰攘,为着蝇头小利在奔忙,在日暮时刻仍然慽慽惶惶地奔往城邑。此四句写出了江面附近的热闹,象《清明上河图》一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市井风俗画,其中对大摆阔气的官吏和逐锥刀之利的商人颇露微词。
“前临”以下四句,写下钟山的山石嵯峨之状。“玲珑窈窕万窍出”两句,抓住了石钟山多孔能发声的特色。“风声水声奈尔何”以下四句,感叹石钟山的罅穴为沉沙埋没,沙多声小,已失去旧日的声响,并担心将来会象挂在石壁上的 “无弦琴”,岁久“抑郁” 而声音不和了。
“一歌” 以下六句为结尾,写石钟发出的声音。在敲击石钟时,时而其音如敲剑鼻,时而发出低沉的哀声。“洞庭木脱水深深,天高月白风入林” 两句及后文的 “岭猿江雁同夜吟”,是借景物比喻石钟的声音境界。最后两句,写石钟鸣声能感动水中的潜蛟和老龙,惟有烟波钓叟和渔樵隐者才能领会石钟音乐的意味。苏轼的《石钟山记》写士大夫多不能亲闻其声,“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诗的结尾部分,似受《石钟山记》的影响,袭用苏文的意境。
这是一首歌行体,五言七言相杂,但五言仅两句,艺术风格上受李贺等险怪诗派的影响,求险尚奇,诗韵多用入声险韵。在写景方面善铺张,多变化。景物描写中时杂论议与感慨,似有怀才不遇之叹。在景物描写上,比较突出的是后半篇写石钟音声的部分,作者使用了不少形象的比喻,并利用视察与听觉的 “通感”,创造出石钟音声的艺术境界,诗的结尾指出此种境界只有渔父沧浪才能领会,言外之意是官场中的俗夫凡子不能领会。另外,作者将石钟音声写得很神秘,如同仙乐一样,这些艺术描写,都是比较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