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
位于叙永城东17公里,为丹霞地貌,海拔1680米。红岩千嶂,峭壁巍峨,绵延15余公里。山上沟壑纵横,峰峦相接,形成6沟10岭36峰的自然地貌。山上树木参天,道观巍峨。有1000余种植物,如桫椤、水杉、鹅掌楸等珍稀植物13科17种,各种观赏植物近300种,四季花香鸟语,幽静凉爽。据县志载,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山上建佛庵,后改为道观。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进行了两次大维修,并扩建了霞峰古观、斗姥阁、祖师殿、三清殿等庙群,增修了道路和山门。至今仍保存基本原貌。山上还有古代民族图腾遗迹。妯妯殿、猪神殿、猴子背、深山古树神位等;还有宋代米芾“第一山”、张三丰醉书“魁”字,抗日领陈明仁“填海补天”等四十余处名人勒石及摩岩造像;并留有历代文人的诗词文章。近年来,整修了游览道路、公路直通景区内,还新辟了10余处景点。
〔古诗文赏析〕 红 岩 霁 云清·虞景星
万丈红岩刺碧空,撒盐飞絮遍崆峒。
平铺世界银妆里,摹写乾坤粉本中。
出浴杨妃初霁色,捧心西子乍回风。
灞桥诗兴依然在,何处黔驴跨海翁。
这是清人虞景星咏红岩山的诗。作者系江苏金坛进士,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任叙永同知。红岩山在作者心中荡起如此激情决不是偶然的。
红岩山又名丹山,位于叙永城东12公里处,由以三十六峰为主的群山组成。除植被外,岩体呈红,故被地质学家称为“丹霞地貌”。“刺碧空”处海拔1600米,系三十六峰之首——紫霞峰。登上峰顶远眺,群山如拜,宛如脚下泥丸,滇云黔月尽收眼底。云霁之黄昏,夕阳从西边射出万道霞光,七彩飞虹呈现于主峰,令人心驰神往;滴露风轻之晨,为云海翻腾,观东方日出,恍若置身峨眉之巅。因冬雪凝寒,夏消暑意,独秀以南,故“红岩霁云”被列为全县八大名胜之首。仿南宋朱熹笔体錾刻于巨石上的“霁云”二字分外引人注目。其左有棕褐色的龟纹巨石,山风吹拂,竦然欲动;其右有雷劈一线天,红色巨石斩然分离,侧身而过,动魄惊心;其下有险曲虎穴,幽邃龙潭,旋螺石,聚仙台和由十五截巨石组成的“赤龙”。相传,此龙犯上作乱,被玉皇命雷神将其斩为十五段,赤胆红身,永留人间。
丹山文物丰富多彩,主峰顶上和霞峰观(俗称玉皇观),始建于北宋开宝初年,先为佛庵,后改道观。虽历数百年沧桑,明、清两代曾作过三次修缮,至今仍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虚窗纳雾,檐托紫云,每当旭月临空,金碧交辉。
面对如此胜景,虞先生能不诗潮起伏?当年心情可想而知。诗人在寒冷的冬天登山,从“霁雪”入题抒情,清新骏逸,不同凡响,一、二句的“刺”和“撒”两个动词,点石成金,出神入化。紫霞峰高竣挺拔,直刺碧蓝的天空,万钧力度,宏伟气势,跃然纸上。雪花如撒下的盐粒,飞下的柳絮,铺满了山峦大地,典故连用,新奇独特。崆峒(在甘肃省)系华夏名山,诗人把红岩比作崆峒山,足见红岩山在作者心中的份量。三四句写素裹银妆的广袤世界和江山入画的美丽景色。一大(“平铺世界”)一小(“粉本中”),对映衬托,夸张呼应,挥洒自如,又似珠之走盘,自不越于法度之外。五六句以拟人化手法,写红岩山云霁初晴时的清丽、娇媚。雨云初停,鲜阳朗照。红岩山既象“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刚沐洛过的杨贵妃,又象病中的西施那样捧着心口百媚横生。此时的红岩山较之平时,更加风姿绰约,余韵无穷。“一日之内,一山之间而气候不齐”的自然景观在诗人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七、八句写内心的感受,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曾说,“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背上”,意思是好诗蕴藏在美好的自然界中,蕴含在独特环境下的独特构思。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去发掘自然的无穷的内蕴,内心世界才越贴近自然,才越能激发创作的灵性,也才愈能写出好诗。
诗人以孟浩然自况,象孟浩然一样挚爱着自然,因而对红岩山的认识比其他同时代的人更深刻,对丹山的内蕴发掘得更深。名山因华章而愈显其风彩,华章因名山而愈增其丽色。千古名山留下了诗人踪迹,诗人踪迹留下了千古名山。
(雷长诗)
〔现代散文〕 正值初秋微雨锁嫩寒,我到古城叙永采访,主人热情饷以丹山清茶,丹山牌香烟,邀上丹山观景。“丹山”,成为叙永的标志了!虽然丹山尚鲜为外地人知,但我游兴十足:不想效谢灵运游遍神州而遗忘温州雁荡山……
上丹山很方便,一条公路通峰顶,公路宛如欢迎游客的红地毯——路面全是朱砂碎石,赭红鲜亮。我们至山麓,微雨重雾,看见的是雾幔云纱中自天竖下的一幅翠屏,时隐时现,飘忽游移。县城建局陪游的同志告诉我,丹山终年多雾,晴天的“丹山烟霞”特别壮观——遗憾我来无缘,只好赏丹山烟雨图了!
上山才一半,只见翠屏下方端立着两尊巨“佛”,三大一小,称为大小佛爷峰。想那天下第一佛的乐山大佛若来此排队,定相形见绌显得渺小,这是两座山哪!而远眺之,面目形神并具。可巧此刻云散雾敛,二佛爷慈面善目清晰可见,真乃“我佛慈悲”啊!
汽车沿山道盘旋而上,不多时便到丹山大门。此处有一奇景,我给取名为“跪象迎客”。山门牌坊骑路而造,这位置实在选得妙极:高大的牌坊框架恰如一幅特大电视屏幕,框下这幅奇景,成为“定格画面”,成为丹山吸引游客的“广告画”:烟雾弥漫的奇峰前,曲折山道左边,一只巨大的石象前脚下跪,低埋着头,耷拉着耳朵,长长的鼻垂入地面,后腿往后伸,活脱脱如古代的朝臣面见皇帝时行大礼模样。大团大团的雾在它脚下奔涌,格外增添它几分仙气。好一个可爱的迎客侍者。
牌坊正面额题:“丹霞孕秀”,是张爱萍将军手迹,娟秀灵气。背面楹联书法雄浑遒劲,风格独具。
至此,我们抄小道向紫霞峰、太阳岭进发。石梯小径,整齐净洁。微雨湿而不滑,踏上去惬意极了。小径两旁,高人的泡桐叶阔似伞,珍贵的鹅掌楸、桫萝树、虬枝苍拔上挺。山花野草尽情地绽放笑脸,舒展腰枝、抬手点头迎客。偶尔听见一两声鸟呜,托衬出山林幽寂、而远离喧嚣都市的恬然怡乐感顿生。
在丹山林场招待所休息片刻,便登紫霞峰。嗬!好壮观的丹岩一片:高达几十丈的殷红岩层一溜儿展开,至少有几里路长。剑门关也有这样的层岩,但颜色灰黯,岩质属砾岩,人们称它是凝成雄关永坚不摧的骨胳,佛宝自然区也有类似层岩,但夹在莽莽苍苍林海之中,风饨雨泻斑彩杂呈,十足是西方象征派画家的“杰作”。丹岩呢,层面质细色纯,远看象绸缎近看似毛呢,熨贴平整。据介绍,日照岩上,反射出万道霞光,赤炽如火,让人凭添无限遐想。紫霞峰绝处有座寺庙名玉皇观,当地人将“游丹山”说成“朝玉皇观”,可见真有灵气。便加快步伐登上山去。
站在山寺遗址眺望山下,浓雾一股一股全朝玉皇观方向赶,像一队队白盔白甲军士衔枚急行,又象羊群奔驰,都在玉皇观下方飞龙岭处止步,迂回返去。云雾怎么也越不过岭,真是奇怪。传说这是玉帝南巡来此驾百兽,祥云紫雾应行而生。玉帝在紫霞峰绝处山岩嘴立脚观察下界,倾听民间声音,解除民间疾苦,深得下界敬奉。后来玉帝去丹山背后的百花山游玩,沉缅于百花仙子的绝色,不理天政,他的侍卫猛狮大将军忠言直谏,长跪不起。玉帝恼怒,罚他变成大象,腿也跪断了!——啊,听了这故事再往下看那头“大象”,原来是由两座小峰组成,作为“前腿”的峰与作为身子的峰断裂着。当地人尊它“狮象”。我越发对它好感,难为它于今还在服务,充当迎按丹山游客的“接待员”,虔敬可爱的模样,人见难忘!至于人民为何于今朝还敬奉玉帝老儿呢?他们说玉帝曾经做过好事,他的缺点么就宽容了。多么善良可爱的人民啊!这点,我们从山寺后侧一石龛刻碑上再次印证,那叙永县人民为清朝时曾作该县“父母官”的某人树立的石碑前,放着不少人民币。路人视之不取。我细看那碑文虽斑驳而略知原意,是表彰某县官任职期间清正廉洁,颇有政声,百姓深表怀念等。此遗迹想来该是为官者的启示碑了?!
登上太阳岭,眺望四方,碧落高远,天边下的叙永城正处朗照。而丹山才见雾去。我们高兴了,以为太阳要出来了,紫霞奇观将出现了。谁知一阵山风刮过,刷刷刷地下起大雨来!一行人都变成落汤鸡。急忙钻进汽车腾云驾雾般下山了。车到红岩坝上,雨雾全收,天大光明。从车窗回望,丹山依然锁在淡淡的迷雾山岚之中。
唉唉,丹山!你为何如此吝啬,不轻易将壮景献给游客呢?还想评省级旅游区呢!转一想,非是丹山不好,不识丹山真面目,只缘未上紫霞峰啊!我今登临,虽未见奇观而愿也足矣。况且云雨雾,乃丹山泽被人民之惠:它们为茶叶和烤烟生长创造了极好的气候环境——叙永茶自古为贡茶永是全国十大烤烟生产基地之一,一座现代化卷烟厂,正矗立在红岩坝上呢。丹山纵使今日无名,随着以它为商标的产品知名度的提高,将扬名中外……
(方山子)
〔民间文学〕提起丹山香茶,有段这样的传说。
很多年以前,丹山上有一棵千年仙茶树,树尖上的叶最鲜嫩,久久地散发出阵阵清香。有一年,来了个年长的云游读书人黄翁。他见这儿层岩叠嶂,流泉不竭,满山竹林,遍地繁花。于是,便选了一个蛮子洞住下来。他不食人间烟火,只采摘仙茶叶沏饮。七天之后,黄翁依然面色光辉,口中香气四溢,银鬓转青,犹如投胎转世了一样。黄翁在洞中以茶当饭,返老还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丹山周围的村寨。一时间,求佛索茶的信男善女络绎不绝。黄翁大发慈悲。干脆在洞中沏好茶,供来往人们饮用。大伙饮茶后,果然有病治病,无病延年益寿。
不料,县官知道了仙茶树的事,一心要把这茶进贡给皇上,便带上衙役把黄翁五花大绑地带到了衙门,要他交出所制的仙茶。可是,任凭县官怎样严刑拷打,黄翁一字不吐,县官只好把他收监。
山上的乡亲们知道黄翁被抓,很多人赶到县城去探监。看到他体无完肤,血淋淋的躺在地上,已是奄奄一息了,便背着看守喂他仙茶水。黄翁喝了茶之后,渐渐醒过来了。不幸黄翁年事已高,公堂上伤了内脏,救命已属无望了,他坐起来说:“仙茶树是大家的,不能给官府,一定要保住它。等到九月九,大家去把茶籽采下来,种在丹山的九十九寨的坡前岭后,以后辈辈代代便不愁没茶喝。还要记住,一定要取泉水煮茗,才能芳香满杯,使人神清气爽。”说罢,黄翁便命归黄泉。
乡亲们见县官逼死了黄翁,大伙一拥而上冲开牢门,背上黄翁的尸体就上了丹山,把他埋在仙茶树旁,还给他修了座庙宇——玉皇观来纪念他。
到了九月九,仙茶树上结满了茶籽,乡亲们把茶籽种遍了九十九寨的山坡。由于山坡上土壤肥活,气候适宜,加上乡亲们精心管理,茶树长得又快又好。
第二年,到了采茶的委节,又来了一个云游的学者,他是专程来品尝丹山香茶的。乡亲们见这学者与死去的黄翁很像,便盛情接待。只见那学者从腰间取出一个葫芦,来到泉边汲水,然后煮沸泡茶,品毕,他称赞说:“这茶头泡香,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迹醇,真是清香、鲜爽、韵味隽永。丹山茶,香茶也!”
从此,丹山的茶便以香茶而得名。
(陈鑫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