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序|原文|翻译|赏析

赵元任先生(1892—1982),江苏武进人, 曾在中、美许多大学教授物理、哲学、数学、中文, 又在北平原中央研究院研究中国语言。像这样一位从事理科、文科研究博学多能的学者,对音乐来说,顶多是个业余的了,但是他的贡献却远远超过许多时尚的作曲家和理论家。

他对音乐爱好虽然是业余的,但下了功夫。一切基础音乐知识都掌握了,还经常在钢琴上分析一切他能弹的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甚至近代作品。他的这些活动是研究、分析、学习,也是他的娱乐鉴赏。他的创作是兴之所致写出来的。他是语言学家,他的创作在词曲结合上有独特的见解与成就,值得后代人认真学习。

他是踏踏实实学过传统和声的。30年代黄自教我们和声时, 他总是以赵元任的作品为例, 可见黄自对赵元任评价之高。

有人就《教我如何不想她》发表过长篇评论,说表情如何细致,但到底细致在哪里却说不出个道理来。对专业作曲者来说, 它的词、曲、伴奏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词曲本身都十分典雅流畅而又细致, 一般的抒情, 并不是浅薄庸俗的口头语言,这是全曲的主要特点。它好像一株自然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野花, 而不是由人工做出来的纸花。就是说, 它是词曲作者从自己感情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心声,这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

它是一首艺术歌曲。也许带点“洋”味,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旋律上有中国民族特点, 并与语言结合得很密切,深刻地抒发了原诗的意境和情绪。也许可以说,抒发了刘半农、赵元任那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特点。

在旋律组织与发展中以及伴奏的手法上都抓住一个抒情性的主要节奏音型不放,采用各种和应、补充、模进、发展以及转调等等艺术手法, 自然而又舒畅地发挥了诗人的感情,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诗的音乐。在和声方面虽然基本上是传统派和声,但为了加强旋律的民族特色,有许多地方已经突破了传统和声的框框,特别是他运用了调性表情,大大扩充了音乐的表情范围, 突破民族音乐很少转调的常规。这在他的自注中已有说明。

中国民间音乐也存在移调或转调的手法,如西河大鼓、川江号子中有由原调移到上二度的调,然后又转回原调,但一般说这种情况很少见。运用调性表情,是创造我国新的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手段,20年代的赵元任先生就能自由运用了,但80年代某些音乐家却不知转调、调性表情是怎么一回事。赵元任先生自己对这个问题发表过很中肯的意见,也可以说是切中时弊。

近年来听到一些新作品的演唱,歌词本身往往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十分浮浅;而音乐又和歌词毫不相干, 采用的是勉强硬凑来的不洋不土, 又可以说是又洋又土的调调。尽管唱的人有副很好的嗓子,也有本事,看来这样的创作徒然使唱的人和听的人都感到难受, 因此,我不能不深深感到赵元任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之可贵了。

赵元任先生的合唱曲《海韵》实在值得后代音乐工作者细心研究分析,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首合唱曲表现了复杂的感情变化和戏剧性的发展, 表现了诗人的疑惧、忧虑、劝告、恐怖和女郎令人不可捉摸的飘逸的情绪。这部音乐作品用合唱和钢琴伴奏来描写诗人情绪的变化和黄昏中的大海从宁静发展到狂风大浪, 与女郎婀娜的歌声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直到女郎被大海吞没, 最后剩下诗人的悲伤和大海的宁静。这一切都是在一首合唱曲中表现出来的。作曲者如果没有多方面的修养、音乐专业的知识和细心的布局安排,就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来的。而指挥者如果对创作者的构思和意图不了解,会使这首合唱曲唱得面目全非。

《西洋镜歌》是电影《都市风光》中的一首插曲, 是孙师毅(笔名施谊)写的歌词, 由电影编导袁牧之自己扮演一个拉洋片的人,一面拉一面唱,歌词的内容是描写帝国主义统治下成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虚假的繁荣和不平的社会现象, 表现了被压迫穷人血泪的控诉。旋律音调适合拉洋片的人的身份, 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元任先生写了钢琴伴奏,正式录音又是他自己写的乐队伴奏。我是为这部电影配音的人,赵先生从南京寄来乐谱, 并详细说明录音时应注意的地方。我当时实在对这位尚未见过面的长者作曲家叹服不已。这首歌实质上就是整部电影的主题歌,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最成熟的电影歌曲。这个电影的乐队序曲是由黄自先生写的,也是我国最早最成功的电影音乐的序曲。1936年,上海电影界在南京开座谈会,我才有幸第一次拜访了他。

他写的一首卡农曲《唱唱唱》特别使人感兴趣。这是在自己家里和他女儿们唱着玩的。调也是自己配上的: “唱唱唱,我先唱,你后唱,咱们调儿是一样,就是你总跟不上……”又幽默, 又轻松愉快,甚至其中转了三个调也不觉得难。把原来的降D调改成D调,就可以用作管乐三重奏(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可以作为很好的中学教材,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卡农”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先生的歌曲有直接从吟诗中发展出来的旋律,也有把他亲自听到的苏州和北方的船夫号子编成的歌曲,在《卖布谣》中甚至采用无锡的方言演唱。在他的歌曲中, 相当大的部分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而在技巧上又是那样成熟自然。

他又和陶行知先生等合作写了许多中小学歌曲教材。总之,他的创作范围相当广泛。

在我国,运用近代音乐创作技巧与我国民族风格相结合,创作出成熟的艺术歌曲,赵元任先生应该算是最早的了。还在20年代,他的群众歌曲《尽力中华》 已经在全国流行了。1981年赵先生一家人到上海音乐学院来,他十分高兴,还用无锡方言唱了他自己的《卖布谣》。回美国后还来了一封信给我,说“明年一定要再回来畅聚”,不幸这个预约未能实现,就与世长辞了, 中国音乐界后代人将永远不会忘记他。

1984.10.21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赏析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13岁丧失父母,18岁以优异成绩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公费留学生,名次第二。与胡适同船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14年二人同期毕业,1919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年回国应聘于清华大学,担任心理学、物理学讲师。1925年清华研究院成立国学研究所,他列为四名导师之一。1938年他到夏威夷任教,全家定居美国, 先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任教。

赵元任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的是数理,而一生在语言研究上有特殊才能,能说33种方言,精通数种外国语,是中国语言学、语音学研究的先驱。他精通乐理,作曲多种,广为流传。他为刘半农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成歌曲,成为海外游子的思乡歌。这首歌他自己也唱了一生:从20年代在清华工字厅师生联欢会,一直唱到80年代美国旧金山清华大学同学会。正如记者所报道的:“丰富的感情,悠扬悦耳。”他的歌声勾起的是海外儿女的爱国情绪。不幸的是他1981年返国,第二年就逝世于美国。为了纪念赵元任先生,编辑先生旧作的任务落在了贺绿汀的名下。《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1987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这篇序文准确、透辟地分析了赵元任乐曲的音乐特色。文章首先以《教我如何不想她》为例,谈到了他的曲作与歌词的和谐这一突出特点。《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歌词诗味浓郁,词、曲、伴奏都流畅而细致,不流俗,赋予诗一般的抒情意味, 自然得如同有生命力的野花。这是发自创作者心灵的声音,这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炽热心声的共鸣。在肯定了赵元任的作品同时,序中也批评了近些年来一些音乐作品词曲严重脱节的现象。第二,赵元任能将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曲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洋味儿,又保持了中国化,“抓住一个抒情性的主要节奏音型不放,采用各种和应、补充、模进、发展以及转调等等艺术手法, 自然而又舒畅地发挥了诗人的感情,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诗的音乐。”特别是转调的自然运用,打破了中国乐曲很少转调(除西河大鼓、川江号子外)的规律。第三,赵元任能驾驭大题材,表达曲折丰富的感情,如《海韵》。第四,他的电影音乐是最早最成熟的电影音乐。总之贺绿汀指出: “在我国,运用近代音乐创作技巧与我国民族风格相结合,创作出成熟的艺术歌曲,赵元任先生应该算是最早的了。”这句朴实的话实际上肯定了赵元任在我国近代音乐方面的奠基人地位。

由于贺绿汀也是一名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他的分析是切中实际的,无一个浮词夸语,却将赵元任在音乐方面的杰出贡献剖析得如此深入,是我们应该佩服的。贺绿汀的序是一篇好教材,不仅可以作为读曲的引导,还让并不专门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