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吴道子画后|原文|翻译|赏析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 自本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 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 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 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 逆来顺往, 旁见侧出, 横斜平直, 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所谓游刃余地, 运斤成风, 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 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 平生盖一二见而已。元丰八年⑾十一月七日书。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六十)

注释 ①知者——有智慧的人。知, 同“智”。②述——著述。③杜子美——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诗人。④韩退之一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大家,古文运动领袖。⑤颜鲁公——颜真卿,唐书法家,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 人称“颜鲁公”。⑥乘除——本指数学上的乘除法。这里比喻作画笔法的消长、轻重、藏露等相互作用。⑦数——道理,这里引申为规律。⑧游刃余地——典出《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子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运刀。这里用来形容吴道子的画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⑨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这里用来形容吴道子画技精湛,浑洒自如。⑩史全叔——人名,生平事迹未详。(11)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元丰,神宗赵顼的年号。

赏析 吴道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玄宗九年,召入供奉为内教博士。他的画法高超,擅长画山水及佛像,有“画圣”之称。苏轼是著名的画家,他自然深知吴道子画中“三昧”。此篇《书吴道子画后》则是苏轼就吴道子画表达自己观点的画论。

在序文中苏轼首先对吴道子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苏轼运用发展的艺术观提出,世间一切学问、技艺的精进是多代人努力实践的结果,“非一人而成也”。为了增强措辞的力度,他又说艺术发展到唐代已很完善了,由诗之杜甫、文之韩愈、书之颜真卿作陪衬,推出了画之吴道子。

苏轼认为吴道子画人物,能做到“如以灯取影”——如夜里点着灯,人影立现。这正如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所云:“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他的画既然能够达到如此高超绝妙的境界,故而能够“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亦即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冲破常规,不拘成法,而且“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配合得非常协调。苏轼主要受庄学和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他极欣赏庄子的“天籁”之美,认为“天籁”就是一种“自然宫商”,它无人为的格律,然而有优美的节奏存乎其间,使人听起来赏心悦目,这也就是自然之法。这里所讲的“自然之数”,就是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有其内在法度而不是固定的常法。能做到“不差毫末”,就因为有其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自然之法。绘画中表现的“新意”符合自然法度;其中的妙理, 又寄于雄浑豪放之外。苏轼不仅认为绘画如此,写作文也是如此,这也是苏轼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艺创作理论。

吴道子不仅有“画圣”之称,也有“吴带当风”的雅号。他画人物极富创新手法,为使所绘人物达到飘飘欲仙临面当风的感觉,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来表现衣褶,确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趣妙理从中透出。据说吴道子画佛光、弯弓,不用圆规;画栋梁、挺刃,不用直尺。一挥而就, 画出的人物面貌也各不相同。这种在艺术自由王国里纵横驰骋的情形,与庖丁解牛技术的熟练、郢匠运斤成风的绝技相喻,再恰当不过了。吴道子绘画创作确实达到了与造化相契、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吴道子的真迹,宋代已很少见到。据《东坡集·四菩萨阁记》载:苏轼在凤翔任上曾以“钱十万”,购得吴道子画的“阳为菩萨,阴为天王”的四块门板,献给他的父亲,苏洵以此“为甲”。苏洵去世后,苏轼又把这四块门板载回四川,并作为“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的珍贵物品,施舍于佛寺,还专门修了四菩萨阁来储藏这些名画。一方面苏轼喜爱吴道子的画,一方面吴道子画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苏轼坦言,他对于他人的画还不一定能判别其真伪,“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

文章虽然不长,语言自然本色,但苏轼采用骈散相间、奇偶互用的句式,造成文章的雄放风格和自然气势。对吴道子绘画人物的文字描写,以散句为主,掺杂以偶句,抑扬顿挫,具有音韵美。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奥妙理于豪放之外”,则是哲理与诗的结合。文中以杜甫、韩愈、颜真卿几位大家来衬托吴道子画技的高超,又用庄子两则寓言故事赞美吴道子画技绝妙至极,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清晰的印象,可以说本文写得也是“游刃余地,运斤成风”,得心应手,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