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通家书》小引|原文|翻译|赏析

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以叙为!郑燮自题,乾隆己巳。

(《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注释 ①《十六通家书》小引——《十六通家书》,指郑燮的《与舍弟书十六通》。小引,引,文体名,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略为简短。宋人苏洵父名序,所以讳“序”为引,后人亦有沿用者。②荼毒——毒害。荼,一种苦菜。毒,指毒蛇毒虫之类。③覆瓿覆盎——覆,盖。瓿(bu),古代一种口圆、腹深的瓦器。盎,一种大腹敛口的盆。

赏析 郑板桥的《与舍弟书十六通》收录了他写给堂弟郑墨的家书十六封。这些家书有的记游,有的谈史,有的议论为文为人之道,有的谈及子女、婢仆之类的家族生活琐事,都是平易浅近、不事雕琢、感情真挚、文笔清新,看似不经意随手写来,实际上都是风格独特、暗含笔力的优秀小品文。这篇小引与十六封家书有着一致的艺术风格,透露着郑板桥真率自然、超然卓立的人格风范。

郑板桥一生为人狂放不羁。这种狂放,不是目空一切的孤傲,不是远离民众的假清高,而是厌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之风、君子情怀。在虚伪贪婪、蝇营狗苟的权贵眼中,他是“怪”的,因为他从不会去做那些巴结逢迎、吹吹拍拍的勾当;在那些托名隐居江湖、实为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眼中,他也是“怪”的,因为他不以学识自许,从不追逐当世“名流”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无论是作诗、作文、作书、作画,郑板桥都以体现“圣贤天地之心,万物生民之命”为创作的原则,而不愿以诗文书画博取虚名浮利。正因如此,他才在“小引”中明确表明决不到“王公大人”、“湖海名流”那里去求人作序。这样,可以免去“借光”的耻辱和“遭其荼毒”的羞惭,可以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获得真正的人格独立,抒写自我的真实情愫。这种逆世俗而行、不随波逐流的姿态,正是一个有胸襟、有抱负的正直士人的光彩照人之处。

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在这个问题上,郑板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豁达与坦然: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等光明磊落、洒脱大方! 《十六通家书》一向为人称道,但郑板桥决不愿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因为文学作品一旦行世,其优劣长短就自有读者评说。任你作者喋喋不休地夸耀如何如何,作为“上帝”的读者眼光是雪亮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的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被埋没,拙劣的骗人之作则一经问世便已宣告寿终正寝。艺术修养深厚、创作思想端正的郑板桥深知这一点,因而他才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章,坦然地接受读者的褒贬,这也正是一个对艺术负责、对读者负责的艺术家超越凡俗之处。

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曾这样评价郑板桥: “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 曰真气, 曰真意, 曰真趣。”实际上在“三绝”之外,郑板桥的文章也同样是充满“真气、真意、真趣”之作。这篇小引短小精悍,语言平易洗炼,质朴无华,但真气充溢,真意流露,真趣盎然,以“真”为本实话实说,充分表明了作者高贵的人格和朴实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