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了
秋深了,人病了。
人敌不住秋了;
镇日拥着件大氅,
像只煨灶的猫,
蜷在摇椅上摇……摇……摇……
想着祖国,
想着家庭,
想着母校,
想着故人,
想着不胜想,不堪想的胜境良朝。
春底荣华逝了,
夏底荣华逝了;
秋在对面嵌白框窗子的
金字塔似的木板房子檐下,
抱着香黄色的破头帕,
追想春夏已逝的荣华;
想的伤心时,
飒飒地洒下几点黄金泪。
啊!秋是追想底时期!
秋是堕泪底时期!
【导读】
像手机短讯一样思乡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秋”代表苍凉肃杀,从战国时期的宋玉到唐代的“李杜”,一次次加以强化,直到欧阳修的《秋色赋》对此意象加以固化:“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本诗写于闻一多赴美的第一个秋天,第一个异国秋色在猝不及防之时涌入作者心中。
美国又是新秋,几多愁,苍色连天,何处是神州?孤寂陌生之悲油然升起,悲上加悲。
此诗形式相当于今天的手机短讯:“秋深了,人病了。/人敌不住秋了;/镇日(成天地)拥着件大氅,/像只煨灶的猫……”——作者截取了自己的生活片断,其中的痛感,不言而喻,只是表达方式有些简单化。
“啊!秋是追想底(的)时期!/秋是堕泪底(的)时期!”此时,它可能已经不是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