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杜甫》原文与赏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去峡后,自湖北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湖南岳阳。这年暮冬,年已五十七而又贫病交加的诗人扶病登上了岳阳楼,忧国伤时,感慨系之,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登岳阳楼》。

岳阳楼即岳阳县城西门楼,传为开元时张说所建,下临洞庭,一直是登览胜地,是杜甫年轻时心所向往、渴欲一游的地方,所以诗的开头即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十个字,对仗工整却又自然流走,首先给人的是夙愿得偿的欢欣愉悦的感受,但进而体味,“闻”洞庭壮阔而急欲一见之“昔”,尚怀抱大志,年青力壮;而“上”岳阳楼得览湖光山色之“今”,却已是历尽坎坷、体弱多病的老人了。这怎不令人抚今追昔、慨叹万千呢!

诗于是自然转入颔、颈二联的描绘和抒写。早在《水经注》中,就有着“洞庭湖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的记载。而诗人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个字,实中有虚,把眼前烟波浩瀚的洞庭景色写得壮阔非凡、气象万千:古国吴楚所在的东南大地,似被它劈裂为两半;整个天地的日月星辰,在其中出没升沉。这意境是何等浑茫!这一联,对仗由首联的流走转为整饬。不仅是工对,且含当句对:吴对楚,东对南,吴楚对东南;乾对坤,日对夜,乾坤对日夜。这也成功地与景色描绘相应。

面对洞庭湖的宏大气派,诗人联想到自我:飘泊川湘,坎坷不遇,壮气蒿莱,亲朋隔绝,百病缠绕,以舟为居,于是沉痛地吟出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怀念亲朋,同登楼望远呼应;抱病孤舟,又与眼前湖水相承,而一“有”一“无”,字义相反,而语意相成;舟之“孤”更显出“无一字”之可痛;而“无一字”更见舟之“孤”。颈联和颔联相比,意境不同,山光水色愈显光明,个人遭遇就愈感黯淡,在鲜明的对比中,表现了无穷的感慨。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使诗意在尾联为之一振。这一年,吐蕃进攻灵武和邠州,京师戒严,白云光等率兵击破吐蕃于灵武,郭子仪又亲率朔方兵防守邠州。国家的边防还处于多事之秋。诗人凭轩北望,忧虑多灾多难的国家,于是,诗人超越了自我,他纵横如雨的老泪不仅为个人,也为国家而流了。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诗的结语以望者形象结束全诗,使诗人的感情更显真切深挚,这是杜甫登临写景之作的擅长手法。

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者言乎者。( [宋]唐庚《唐子西语录》)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又“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世。然又未若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读之则洞庭空阔无际,气象雄张,旷然如在目前。至于读子美,则又不然,大与诸子迥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宋]蔡絛《西清诗话》)

杜五言感时伤事,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八句之中,着此一联,安得不独步千古?若全集千四百篇,无此等句语为骨气,篇篇都做“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道了,则似近人诗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只“吴楚”两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后面四句只写情,才是自家诗,所谓诗本性情者也。(王嗣奭《杜臆》)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事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黄生《杜诗说》)

冯舒:因登楼而望洞庭,乃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是倒入法。三、四“吴楚”、“乾坤”,则目之所见,心之所思,已不在岳阳矣,故直接“亲朋”、“老病”云云。落句五字总收上七句,笔力千钧。查慎行: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无论后人矣。何义门:破题笔力千钧。洞庭天下壮观,此楼诚不可负,故有前四句。然我何缘至此,故后四句又不禁仲宣之感也。诗至此,面面到矣。李天生:八句似各一意,全篇仍自浑然,相贯相承,故为绝调。俞犀月:三、四极开阔,五、六极黯淡,正于开旷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许印芳:一、二点题。三、四承“闻水”写景,“乾坤”句已为五六伏脉。五,六承“上楼”言情,与“乾坤”句消息相通,神不外散。七句申明五、六伤感之故,亦倒点法。八句扣住登楼,总收上文。法律精细如此,学者宜细心研究,勿徒夸其气象雄浑也。无名氏曰:中四句与孟工力悉敌,而颈联尤老,起结辣豁。孟只身世之感,而此抱家国无穷之悲,事境尤大云。(《瀛奎律髓汇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