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诗赏析,《杜甫》原文与注释

《杜甫》唐诗赏析,《杜甫》原文与注释

(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 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武则天时代做过膳部员外郎; 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 (陕西乾县) 县令。青少年时期度过 “读书破万卷” 的生活,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结识了诗人李白、高适等。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 在洛阳应进士不第。天宝五年 (746),他至长安,时值李林甫斥天下士,第二次应 “制举” 又失败。天宝十年 (751),他给唐玄宗献 《三大礼赋》,直到天宝十四年 (755) 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掌管兵甲器杖及门禁锁钥) 之小官职。这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经过流亡、被俘、出逃,只身奔赴唐肃宗 (李亨) 驻地凤翔,任左拾遗。不久,因上书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 (今陕西华县) 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759) 秋,弃官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再经同谷 (今甘肃成县) 入蜀,卜居成都草堂。代宗宝应元年 (762),蜀中军阀混战,又流亡到梓州和阆州。广德二年 (764),重回草堂,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去。永泰元年 (765) 离成都顺江东下,在夔州 (今重庆市奉节县) 住了一段时间。大历三年 (768),携家出蜀,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年 (770),病死于湖南湘江中的那条与他相依数年的破船上。

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被后世誉为“诗史”。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 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