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西山》原文与赏析

《常建·西山》原文与赏析

常建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

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

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

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

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

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

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

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

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

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据《唐才子传》,常建大历中为盱眙尉,颇不如意,后寓鄂渚(即鄂州,今武汉),招王昌龄、张偾同隐。此诗题作《西山》,是游西山夜泊之作。西山在今湖北省鄂城市以西数里处,山势陡峻,上有九曲岭,下瞰长江,风景优美。诗当作于寓居鄂渚之后,乃其晚年作品。

作者在诗中处理感情变化时,相当精微,这在反复咀嚼中,便可体味。起手四句,写落日时分,只身驾着一叶扁舟,来到西山脚下,他回头放眼望去,那烟波浩渺的江面上,帆影片片,水天相接处尤其显得十分广阔高远。这是来到西山时,作者最初的感受也是最为赏心悦目的画面。“一身为轻舟”,即“言独身泛舟,身犹舟也” (沈德潜评)。轻快的小舟与轻松的心情融为一体,似乎消失了人与舟的界限。这一段看来是在单纯叙事、写景,从中却透露出作者泛舟长江之后,小船刚刚泊定时,那种轻松、舒畅而又欣喜的心情。作者写得从容不迫,一片激情包蕴其中,几乎不露痕迹。

如果说前四句在情绪上是开朗、兴奋而上扬的,那么,接下来八句,当作者进一步细心审视西山景致时,由于暮色渐浓,情绪也随之由欣喜逐渐趋于低抑,这是情感上的一次变化。当他游目骋怀时,那已近黄昏的夕阳真是无限美好,余晖映照着山林、峰峦和各种物象,一切显得这般清丽。你看,那江中显得有点发暗的亭亭(即淳渟,水不流通貌)碧流,日落后天上出现的云霞,以及远处小岛的阴影,倒映在湖水中的明亮的云彩,这一切,天上水中,远方近处,景象是多么清新而美丽。我们似乎感觉到作者在伫立观望时,那置身于清丽美景中的宁静而满足的心理,也许脸上还漾起了欣慰的笑意。然而,暮色毕竟来临了,这一天最后的景致虽然无限美好,但终是这般短暂,转瞬即逝。此时,整个楚地的山林昏暗起来,而长江对岸的荆门也因夜幕降临而关闭。于是,作者在暂得欣然之后,收视返听,掩起了自己的心扉,似乎在作深沉的回味和思考。这里,“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的幽暗色彩,与第一段的“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的阔大气势,形成了对比,作者的情绪由开始的上扬,自然而然地转入了低抑。

从第二段到第三段(亦即最后八句)的过渡,中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也许,作者在领略傍晚美景之后,正在举觞饮酒,等待夜中美景的到来。此时,凌厉的北风从江面吹起,作者矍然惊视,啊,这夜晚的景色又变得这般清迥(即清远),情绪也由刚才的低抑,而忽然振起。这清冷幽远的夜景,使作者留连不已。他看到,岸边沙上宿着大雁和白鹭,自己的小船停泊在芦苇之中,而透过芦苇,一轮明亮的圆月遥挂在前头水滨。此时,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高兴地取出琴来弹奏着,琴声颤动而悠长,与水声、风声相和鸣,他要借这月夜清景,来尽情抒发自己的胸怀。然而弹着弹着,夜渐深渐冷,江面上的白露也沾湿了自己的衣袖,景象更加清冷,心情再次转入低抑。全诗到这里自然结束,在明月的映照下,我们似乎还听见那悠扬的琴声和澎湃的水声交织一起,留下了无尽的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就象一曲无声的音乐,情感节奏在起伏变化中,显得很有规律。先是昂扬向上,接着逐渐转入低抑,然后又稍稍振起,形成高潮,最后又渐入低抑。这样安排,就显得轻重疾徐,变化有致,而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流水帐。读者也在情感的波动中,十分欣喜地走完了一段美的历程。

为了表达这种精微的情感,作者在审察景物和选取意象时,非常精细。第一段主要在表现阔大的气势,作者选取了西山、落日、帆影、长天等意象,造成“远接”之“势”。第二段,作者以“清”、“丽”二字来概括西山暮景,而林峦、碧流、孤霞、渚日、湖云等意象的巧妙组合,就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特点。第三段,又以“清迥”来概括夜景,其中北风、雁鹭、蒹葭、圆月、琴声、白露等意象,组合交融,表现得恰到好处。各段为表现特定感情的这些意象,毫无重复,它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而置入诗的旋律的。随着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和诗思的变化,诗中意象也自然流动转换,表现了一种难以诉诸言表的感受与心境。为了使一些意象更为深入地表达感情,作者还采用特别的修辞手法。最明显的是“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二句:第一句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用一“逗”字,使得本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变得格外多情、生动、活泼起来,引人喜爱,作者的欣然之情,溢于言外;第二句采用了通感的手法,把只能诉诸听觉的琴声,变为似乎从视觉上也看得见的动态的形象——“摇曳”,这就使琴声分外感人,似乎与天上逗人的圆月相应和,把作者在观赏夜景时的激情推向高潮。在这些地方,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和深厚功力。

我国古典抒情诗在思想内容上重寄托,然而这首诗我们却很难说出它确切的寄托是什么,但这并不妨碍它是好诗。它象一篇简短而又内涵丰富的山水游记,以极为清新流丽的笔调,为我们写出了西山美景,使人如身临其境,得到了感情上的愉悦。正如清人李渔所说:“作词(按此指戏曲,同样适用于诗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便是好词。” (见《闲情偶寄》)这首诗堪称情、景俱佳之作,的是好诗,难怪沈德潜说它“步骤谢公(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拿它和谢灵运那些清新明丽的山水诗相比,是毫无愧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