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李珣》原文与赏析

李珣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

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南乡子》又名《好离乡》 《蕉叶怨》,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因多咏岭南风物,所以得名。此调本为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五代人填此调字数有增减,冯延巳重填一片,便成双调。单调、双调各有不同的格体,一般谱例多以双词为重。《南乡子》也是舞曲,在敦煌写卷里有舞谱存在。可见唐五代不但有曲子词,而且还有曲子舞,也说明词在民间,是既现实而又活跃的。周密说: “李珣、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亦作《竹枝》体也。”在“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的“花间”词人中,李珣的十数首《南乡子》,不是用浓墨重彩去抒写男女的相思及缠绵悱恻的恋情,而是以清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岭南特有的风土人情,所咏景物皆有岭南民歌的风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美学享受。虽是“亦作《竹枝》体也”,但与西蜀的艳词情调不同,在《花间集》中也是独具一格的。因此,似乎可以说,“德润数阕《南乡子》,不许刘郎夸《竹枝》”。

这首《南乡子》是写男女间互相爱慕的情事。“相见处,晚晴天”,一开头就点明时间:在一个雨霁晚霞红的傍晚。“刺桐花下越台前”,进一步交代了会面的地点。“刺桐”,也叫梅桐,落叶乔木,枝上有黑色棘刺,花有橙红、紫红等色。“越台”,即越王台,在今广州市北越秀山上,是汉代南越王赵佗所筑。“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是对人物形象、动作以至心理的刻划。“双翠”,系当时当地女子的头饰。这两句是说,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偷眼暗形相”,瞥见一个英俊青年,便一见倾心,并“暗里”回头,眉目传情,深致爱意。然后,又假意儿失落信物——一双翠羽钗,给人一种颇有余味的悬念。这两句写少女的内心活动和活泼举动,极为细腻。“骑象背人先过水”,“骑象” “过水”是岭南的风俗,是一幅富有岭南特色的景物风俗图画。“背人”,极写少女的羞意,但是,又有所待;表面上悠悠然骑象渡水而去,却掩盖不住心中激动的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栩栩如生。看来,这个少女表露爱情很有个性,既没有大家闺秀那种矜持,也不象韦庄词中所描写的那样坦露,这可能和当时岭南这个偏远地区封建礼教的禁锢略微松动有关。这种洗尽铅华、淡扫蛾眉的清新之作,既形象生动,而又富于地方的民歌特色。

夏承焘先生说: “李家兄妹锦城中,小阕宫词并比工。待唤周韩商画境,淡眉骑象上屏风。”(《瞿髯论词绝句》)这也是夸赞李珣与其妹舜弦昭仪的词写得好。好到什么程度?几乎可以和善写貌、擅传神的大画家周昉、韩干相媲美。至于李珣的《南乡子》“骑象背人先过水”,更是生动逼真得和周、韩“屏风”上的“画境”一般。

有心耶,无心耶!情态可想。(陈廷焯《词则·闲情集》评)

珣尝至岭南,集中《南乡子》写岭南风土特工。(王易《词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