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吾友李仲宾为此君(按,指竹)写真,冥搜极讨,盖欲尽得竹之情状。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也。此《野竹图》尤诡怪奇崛,穷竹之变,枝叶繁而不乱,可谓毫发无遗恨矣。然观所题语,则若悲此竹之托根不得其地,故有屈抑盘躃之叹。 羲尊清皇,木之灾也,臃肿拳曲,乃不夭于斧斤,由是观之,安知其非福耶?乃赋小诗以寄意云:
偃蹇高人意,萧疏旷士风。
无心上霄汉,混迹向蒿蓬。
李仲宾(1245—1320),元名画家。名衎,仲宾为其字,以字行,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以擅画竹著称。少孤贫,后官至光禄大夫。他曾深入云南、交趾(今越南北部)竹乡实地观察风霜雨雪晴晦中竹的不同姿态,著《竹谱详录》,分画竹、墨竹、竹态、竹品四谱。如在《竹态谱》中,论及竹子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的形态区别,颇具慧识: “若夫态度,则又非一致,要辨老、嫩、荣、枯、风、雨、明、晦,一一样态。如风有疾慢,雨有乍久,老有年数,嫩有次序。根、干、笋、叶,各有时候。”又如在《画竹谱》中,论及画竹的方法,确为经验之谈,相当精彩: “握笔时,澄心静虑,意在笔先,神思专一,不杂不乱,然后落笔。须要圆劲快利。仍不可太速,速则失势;亦不可太缓,缓则痴浊;复不可太肥,肥则俗恶;又不可太瘦,瘦则枯弱。起落有准的,来去有逆顺,不可不察也。如描叶,则劲利中求柔和;描竿,则婉媚中求刚正;描节,则分断处要联属;描枝,则柔和中要骨力。详审四时荣、枯、老、嫩,随意下笔,自然枝叶活动,生意具足。”他的传世之作,有《修篁树石图》、 《双钩竹图》、《竹梧兰石四清图卷》、 《墨竹卷》、 《木石细竹卷》等。其墨竹洒脱挺拔,生气勃勃;又常用双钩,青绿设色,于文人墨戏外,别创一格,时人有“写竹之圣者”的美誉。在写意风盛行,画家普遍忽视客观对象的物性特征的时代,李衎能留意“写真”, “欲尽得竹之情状”,的确十分难能可贵,难怪赵孟頫要赞为“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了。
李衎的《竹梧兰石四清图卷》最为有名,名家鉴赏道:“白宋纸本,水墨作画,开卷二石气韵圆浑,得北苑(五代董源)遗脉,竹法清健,兰叶飘逸,竹间老梧二株,以泼墨为叶,笔墨淋漓,的系绝品。”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
赵孟頫这首题画诗与序,内容各有所侧重。序文先对李衎画竹的写实作风,作了高度赞扬;然后品评其《野竹图》,指出此图在艺术上诡怪奇崛,富于变化,枝叶繁茂,井然有序的特色,并对李衎悲野竹之“托根不得其地”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正是野竹能“不夭于斧斤”的福气,顺当地引入诗意。
此诗完全撇开艺术不谈,只着眼于野竹孤芳傲世、甘愿隐遁野蒿丛中、混迹埋名的高风亮节,诗中用偃卧不作事的高人和潇洒疏放的旷士来比喻野竹,而诗人真正要赞扬的,正是这种“高人” “旷士”隐居民间、不求显贵、甘心淡泊的遁世精神。由此可见,赵孟頫对自己的屈身仕元,是具有矛盾痛苦和自我批判的意识的。所以,这是一首借题发挥的题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