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V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①,丹青以来惟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②。
人画竹梢死羸垂③,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碕岸侧④,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⑤,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⑥。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⑦。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战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⑧,从今此竹尤难得。
【注释】
①萧郎:即唐代画家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人,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的好友,曾任协律郎,善画竹,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列其名于“能品”中,《宣和画谱》称:“萧悦,时官为协律郎,人皆以官称其名,谓之萧协律。唯喜画竹,深得竹之生意,名擅当世。”宋代御府藏其作品有《风竹》、《笋竹》、《乌节照碧》、《梅竹鹑鹌》等,今并失传。②竦(song):耸然而立。③死羸垂:蔫萎低垂,毫无生气。羸(lei):瘦弱。④碕(qi):曲岸。⑤婵娟:美好貌。筠粉:新竹皮上的白色粉末。⑥省(xing):记得。天竺寺:在浙江杭州天竺山。⑦湘妃庙:在今湖南洞庭湖君山上。⑧绝笔:暗用孔子典故,孔子作《春秋》,至鲁哀公十四年而绝笔。本诗借指萧悦不再作画。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三、《全唐诗》卷四三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历仕左拾遗、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傅等。与元稹友善,共同提倡写作新乐府,人称“元白”。诗风平易通俗。著有《白氏长庆集》。
这首诗,有一则“引”,交代作诗本事,对理解本诗极为重要,云: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世无伦,萧亦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
凡一百八十六字云。
全诗共二十六句,可以分为四个诗层。开端四句为第一层,肯定萧悦画竹在当今画坛上的地位,提出古今画竹第一人的观点。诗人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法,逼出“举世无伦”的评价。他认为画植物,最难画竹,萧悦擅长画竹,在无数画家中,他独独能画得逼真传神,所以他是画史上画竹第一人。
“人画竹身”以下八句为第二层,盛赞萧悦的画竹艺术。诗人先用对比法,将凡俗画手与萧悦所画的竹身、竹梢加以比较,以“身肥臃肿”、“梢死羸垂”和“茎瘦节竦”、“枝活叶动”两相比照,突出人家画竹“死”和萧悦画竹“活”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说明萧悦画竹“逼真”,与“引”文中的“举世无伦”紧相呼应。接着再用四个诗句,描写萧悦画竹富有生气,继续深化“活”字的描写。萧悦画竹,是经过艺术构思和巧运笔墨创造出来的,“不根而生”、“不笋而成”,画中的十五茎竹,长在野塘水边、碕岸侧畔,森森然生机勃勃。
“婵娟不失”以下八句为第三层,运用“以画作真”的手法,描写所画的画境。萧悦竹画“不失筠粉态”,显得分外新鲜。竹子在风烟中摇曳,姿态十分潇洒,具有真竹的风韵和情致。“举头忽看不似画”,正因为竹画逼真,所以诗人将它当作真竹看待,低身听到风敲竹发出的幽悠声,又好像在天竺寺前的石上和湘妃庙里的雨中见到过,通过听觉和视觉的交互感应,更增添了竹画的真实感。
最后六句为第四层,感叹萧郎画竹少为人知,进而感叹萧悦怀才不遇的命运。“幽姿远思”,竹画幽雅的姿态、画家高远的情韵,这是对以上诗句的收结,也是对萧悦画竹作出总结性的评论。但是,萧悦画竹却很少有人赏识,画竹艺术的奥秘,很少有人能识别出来,诗人和画家只能相顾无言“空长叹”。更何况,萧郎已经年老、头白、眼昏花,不能再作画,这幅竹画便成为他的“绝笔”。诗人的“空长叹”,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萧悦竹画不受人赏识,一可叹;萧悦怀才不遇,二可叹;萧悦老迈眼暗,三可叹;萧悦要绝笔不作画,四可叹。可见,白居易这首《画竹歌》,有着极深的感慨。《唐宋诗醇》评曰:“波澜意度,直逼子美堂奥,与香山平日面貌不类,盖有意规仿子美题画诸作而为之者。”这个评语,写得很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