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唐模兰亭墨迹》题画诗赏析

鲜于枢



君家《禊帖》评甲乙,和璧隋珠价相敌。

神龙贞观苦未远,赵葛冯汤总名迹。

主人熊鱼两兼爱,彼短此长俱有得。

三百二十有七字,字字龙蛇怒腾掷。

嗟予到手眼生障,有数存焉岂人力?

吾闻神龙之初《黄庭》、 《乐毅》真迹

尚无恙,此帖犹为时所惜。

况今相去又千载,古帖消磨万无一。

有余不足贵相通,欲抱奇书求博物。

鲜于枢(1256—1301),元书法家,诗人。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官太常寺典簿。能诗文,工正、行、草书,尤以草书知名。善悬腕作书,笔力劲剑存世书迹有《渔父词》、 《透光古镜歌》等。著有《困学斋集》、 《困学斋杂录》。

这首诗是鲜于枢为题唐模《神龙兰亭》而作的。它可分三个层次来鉴赏。第一至第六句为第一层,写主人所藏《兰亭》诸本,各有千秋,均为名迹。

“君家《禊帖》评甲乙,和璧隋珠价相敌。” 《禊帖》,即《兰亭序》,因内容写兰亭修禊之事,故名,详见米芾《跋褚遂良模<兰亭序>》赏析。甲乙,即分上下、优劣。和璧,即和氏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其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之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 “吾非悲刖(yue断足)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隋珠,古代传说中的明珠。 《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高诱注: “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鲜于枢诗的第一、二两句是说,珍藏唐模《兰亭》的主人郭天锡评价诸本,难分优劣,把它们相比,宛如和氏之璧与隋侯之珠,其价值是相等的。

“神龙贞观苦未远,赵葛冯汤总名迹。”神龙,即《兰亭神龙本》,又称《神龙半印本兰亭》。 《兰亭序》真迹在贞观二十三年随唐太宗殉葬以后,现存的复制本有两大系统:一是宋代定武地方出现的刻拓本,有《柯九思本》、 《独孤本》等,是为定武系统;一为墨迹系统,有《神龙半印本》、 《张金界奴本》、 《黄绢本》等。 《神龙半印本》,纸本,因帖前后纸边处各有“神龙”二字长方印之半而得名,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公认为现存《兰亭》最佳本。郭天锡在跋语中评道:

右唐贤摹晋右军《兰亭宴集叙》,字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与米元章购于苏才翁家、褚河南检校拓赐本张氏石刻对之,更无少异……予家旧藏赵模拓本,虽结构间有小异,而义类良是。然各有绝胜处,要之俱是一时名手摹书。

郭天锡还说,神龙为唐中宗年号,“此印在贞观后,开元前,是御府印书者”。 “中宗是文皇帝孙,内殿所秘,信为最善本,宜切近真也。”跋后又题诗一首:



神龙天子文皇孙,宝章小玺余半痕。

鸾飞离离舞秦云,龙惊荡荡跳天门。

明光宫中春曦温,玉案卷舒娱至尊。

六百余年今幸存,小臣宁敢比玙磻。

诗后名下,钤以“平生真赏”章。鲜于枢根据郭跋概括说,神龙离开贞观(唐太宗年号)不算远,不论是哪一位供奉拓书人所摹,都堪称名迹。 “赵葛冯汤”,均为贞观间拓书人。唐何延之《兰亭记》: “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太宗“尝令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

“主人熊鱼两兼爱,彼短此长俱有得。”熊鱼,即熊掌和鱼,喻两种不可兼得或不可兼爱之物。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鲜于枢题书诗根据郭天锡跋意,描述了主人对于诸本均兼爱,指出它们彼此各有长短,各有所得, 都是和璧隋珠之类的稀世奇珍。

第七至十句为第二层,写唐模《兰亭》的艺术风采以及自己因视力欠佳而影响了鉴赏。 “三百二十有七字”,这是《兰亭序》的字数。 “字字龙蛇怒腾掷”,这是形容帖上的行楷龙蛇生动,字字欲活。鲜于枢叹道,名帖到手本该精心鉴赏,畅饱眼福,无奈患有眼疾,观赏得不够真切,这是由“数”——命运决定的,非人力可以挽回。

第十一句至篇末为第三层,写王羲之真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余无几,希望得到一本以满足自己的审美意愿。诗中说,唐中宗神龙初年,王羲之所书《黄庭经》、 《乐毅论》等真迹还安然无恙,这是确凿的事实。除“神龙”半印而外,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也回忆说: “至中宗神龙中,贵戚宠盛,宫禁不严,御府之珍,多入私室,先尽金璧,次及书法……”鲜于枢诗指出,神龙之初, 《神龙兰亭》尚和《黄庭经》、 《乐毅论》等一起,为时所惜,但是,这类古帖旋即被散失、糟蹋。直至元代,相去又有千年(此系虚数,极言其多),真迹珍品万不留一,这就更见其珍贵了。鲜于枢是元代大书家,他慧眼识宝,看到主人拥有唐模《兰亭》诸本,一方面指出它们均为“名迹”,一方面又不免眼红,由衷地欲求一本。他在诗末写道:“‘有余’和‘不足’贵在相通,所以想抱走这世间奇书,以求开拓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有余不足,见于《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有余不足贵相通”论之所从出,鲜于枢此句意为,收藏名帖而“有余”的主人,应该互通有无,拿出一本补与不足之人。博物,能辨识许多事物。《汉书·楚元王传赞》:“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鲜于枢这首题书长,写得重点突出,气韵流贯,文质兼得,情理双至。它在通篇七言之中,插以十五字的长句,顿使全诗活泼跳荡,气势磅礴,而扬弃了规整板律的格式。然而更可贵的是,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思理、复杂的感情在诗中一一化为具体的情事、纵横的议论、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意趣盎然的典故,这就极大地增强了诗艺的审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