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金城北楼》原文与赏析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谢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经几度出塞,往来于河北、东北和河西边塞,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代表作《燕歇行》更是蜚声诗坛、千古名扬的杰作。他的边塞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边塞军中复杂的矛盾,慷慨高歌了悲壮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立功扬名的个人抱负。
金城,就是现在甘肃省会兰州市。唐代金城北楼在黄河北岸白塔山西南,南临黄河。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753) 秋天,高适得到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担任节度幕府的要职,掌管书记。这首诗是诗人赴凉州(今甘肃武威) 途中登临金城北楼、放眼西望有所感而作。开头两句:“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根据诗中“城头残月势如弓”一句,可知诗人是在秋天一个残月尚未西沉的早晨登楼赏景的。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凉州。登楼之后,很自然地放眼即将西行的征途上的风光: 只见晴空丽日,山水如画; 辽阔的天宇下,黄河滔滔流水自西而来,奔向远方,傍河的群山向河西连绵而去。塞上逢秋,天高气爽,金城的秋色,在诗人眼中却比咫尺图画还美! 这两句中,“满晴空”的“满”字,“胜画中”的“胜”字,都是饱含感情笔墨,倾注了诗人对金城秋色的由衷赞美之情。三、四两句:“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湍: 原指石滩上的急流。这里泛指黄河滔滔滚滚的急流。声若箭: 形容激流的声音象箭离弦时一样清脆响亮,富有声势。残月: 指下弦月,西北塞上地势高峻,天际残月,给诗人以近在城头的感受。没有亲身感受,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盛唐诗人岑参描写凉州秋天傍晚的新月时,这样咏唱:“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可谓异曲同工。高适这两句诗,描写了金城秋色的近景,壮美如画,有声有色。五、六两句:“垂竿已谢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这两句由具体写景转入抒发感慨。垂竿: 原指钓鱼竿,这里借指隐居江海的生活。已谢: 已经辞别了。磻溪: 水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相传吕尚在还没有遇到周文王时,曾于磻溪隐居垂钓。这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已经结束了无所作为的闲散生活,此次千里西行,将要有所作为! 体道: 体会、思索生活的哲理。塞上翁: 指“塞翁失马”的典故,据《淮南子》记载,塞上有一位老翁,他家里一匹马跑到塞外胡人那边去了。邻居都替他惋惜。老翁却说:“丢了马,也许它将来会给我带来福气呢”。过几个月,果然那匹跑掉的马从塞外带领了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后来,人们用“塞翁失马”来比喻因祸得福,诗人在回顾以往失意、困顿的生活时,吟味了“塞上翁”的典故,对即将在哥舒翰幕府中作事,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生的失意,困顿,也不完全是坏事,它更能催人奋发向上。最后两句:“为问边庭更何事? 至今羌笛怨无穷!”为问: 为我问一问。这里是感慨设问语气。边庭: 边境。更何事: 还有什么情况?“至今羌笛怨无穷”守边士卒在羌笛声中流露出来无限哀怨的情思。唐代边塞战争频繁,广大士卒久戍不归,在高昂的士气中也交织着思归不得的愁怨。盛唐诗人王之涣咏叹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咏叹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咏叹,好比是盛唐边塞诗交响乐中的一曲变调,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边塞军中存在的复杂的矛盾。诗人高适在即将赴凉州之际,登楼赏景的同时,放眼河西边塞,自然会联想到自古以来战争不息,边塞不宁的问题,更加激发了报国安边的感奋情绪。最后两句的发问: 请问边境上如今还有什么情况呢? 为什么守边士卒的羌笛声中传出了深深的哀怨! 感慨声中蕴含着诗人自己以“塞上长城”自许的情志,因而是无须他人来回答的。
《金城北楼》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登楼远眺,赞美依山傍河的金城秋色。向往报国安边的业绩; 赏景的欣喜与国事的感慨,都融汇在这七言八句之中。七言诗每句七字,虽说只比五言诗多了两个字,但却多了一个音节,更有利于诗人酣畅地写景状物,叙事抒情,表达充沛的感情。这首诗前面四句从高与低,远与近,声与色等不同角度写金城秋色,层次分明,富有气势,就是得力于七言句式所带来的节奏迭宕的韵致。开头两句先写辽阔无云的晴空,再写连绵远去的群山,高天与远山互相映衬,给画面带来了明朗开阔的意境,好象电影中的全景,给人以总体的形象感受。三、四两句是近景的描写,“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声势逼真,黄河滔滔急流似在耳际回荡,残月如画挂在城头,似乎伸手可以捉摸。如果换用五言句式,这四句也可以缩写为:“北楼满晴空,山水胜画中。急潮声若箭,残月势如弓”。但是,每句少了一个音节,对于全诗意境的创造也就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例如,三、四两句少了“湍上”和“城头”两个音节,同时也减弱了给人以水声如在耳际,残月如在眼前的逼真,传神的感受。
后四句由写景而抒情,或借用典故,总结往日生活,展望未来征程;或直接发问,立意苍劲,引人遐想,给全诗带来了既明快又苍劲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