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清溪行》原文与赏析

李白《清溪行》原文与赏析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清溪,在安徽贵池县。有上下二清溪,上清溪在贵池城东北,下清溪在城南。李白《清溪行》中的清溪似指下清溪。下清溪发源于石台县,流入贵池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下清溪源远流长,清澈见底,风景秀丽。天宝三载 (744) 李白受权贵排挤,怀着悒郁不平之气,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生平第二次漫游。天宝十二载 (753) 秋,他来到了贵池一带,写下了许多诗篇,《清溪行》即是其中清新明丽、独具特色的一首。诗人融情于景,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水色,突出其清澈见底的特点,表现了诗人长期过着漫游生活的惆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首联上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下句以“诸水”作比较。上句正面着笔,下句侧面烘托,突出清溪水色的与众不同。“清我心”写出诗人初见清溪水时那种惊讶、欣喜,精神振奋、心胸开阔的情态。清溪水能给人以如此强烈的感受,这正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颔联两句紧承第二句,由面到点,就近举例,进一步从侧面加以烘托。“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 借问一向以清澈见底著称的新安江,你和清溪相比怎么样呢?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市黟县境内。《图经》载:“新安,即今徽州,在唐为歙州,在隋为新安郡。凡水发源于徽者皆曰新安江。”新安江向东南流进浙江淳安、建德一带,是富春江和钱塘江的上游,江水也特别清澈。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与宋元思书》中说它“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吴均同代的沈约也赋诗赞它“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但是,又怎能和清溪水相比呢?“借问”二字,显得亲切而又富有情趣,诗人对清溪水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诗人用对偶的句式、比喻的手法,从正面着笔描写溪水的清澈。古人有“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句 (陈释惠标《咏水诗》),李白此联,虽有所承袭,但意境却比前人诗句开阔。你看,人行于溪岸上,影映于水中,如同行于明镜中; 鸟飞渡清溪,归于山林,仿佛进入画屏里。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水光,还写了山色。把清溪比作明镜,把山林比作画屏,景色是何等的明丽澄鲜。诗情与画意合而为一,诗人欣喜莫名之情,心往神驰之态,跃然于纸上。

然而,美景尽管可以怡情,溪水固然可以“清心”,却始终不能使诗人超脱于污浊现实之外。因此,等到傍晚时分,听见猩猩一声连一声的悲啼,诗人便徒然醒悟自己乃是个因受排挤而远游的天涯孤客,不禁又悲上心来了。“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秋浦歌》其二) 十年羁旅,故乡烟水处,长安两茫然,胸怀济世才,身陷山水间。望穿秋水,进退维谷,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面对暮色,耳听悲声,诗人怎能不陡生悲凉之感呢?尾联创造了一种情调凄凉的冷寂境界。以此作结,哀婉动人。

清人赵翼曾指出李白五律“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这一评语,正好概括了这首《清溪行》在声律艺术上的特点。这首五律颔联不对,颈联却对仗工整而极富意境美。首联两句也不就声律,而追求古体诗的自然流淌之势,连重二个“清”字,不仅不显得沉滞,反而显得节奏明快,清新俊逸,诗人感情自然宣泄,一如流水行云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纵逸不羁的豪放性格。

一首小诗,为何写得如此富有魅力呢? 诚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正是借清溪之水来为自己写照,以清溪水色的清澈,来寄托自己喜清恶浊的情怀。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表达主体即新安江,亦一家之说,录以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