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籍《入若耶溪》原文与赏析

王籍《入若耶溪》原文与赏析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若耶山下,北入镜湖。《水经注》载: 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有传说中西施采莲、浣纱之旧迹。此诗歌咏其夏日黄昏幽美景象,含弃官归隐之情。为永明体。作于湘东王谘议参军任上。《梁书·文学传》载:“ (籍) 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常游之,或累月不返,至若耶溪,赋诗,其略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绝唱。”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首写船入若耶溪,起笔入题。艅艎,小舟。《抱朴子·博喻》:“艅艎,涉川之良器也。”泛泛: 飘浮貌,《楚辞· 卜居》:“将泛泛若水之凫乎?”二句意即: 小舟行进得多么轻快! 溪水映着蓝天,水天一色,水远天长,舟行其中,多么自在。行舟若耶溪之感受,令人不禁联想陶潜《归去来辞》:“舟摇摇以轻颺”情景,字里行间,饱含畅游之勃兴及愉悦之心情。

中四句刻画、讴歌舟中所见所闻,境界幽美。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承接“空水共悠悠”句,写其所见。放眼望去,天边的晚霞好像从远处山岩里生长出来。西沉的日影倒映回旋的溪水中,像是追逐着流波。一个“生”字,表现云霞之飘动,令人联想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那种自由的境界。一个“逐”字,赋与日影以人的性格,情趣盎然。诗人俯仰舟中,望远天近水,悠闲自得之神情可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人俯仰远天近水之时,听得两岸一阵阵嘈杂之音,是蝉儿的声响,愈加感到树林是那样的静谧,倦飞归巢的鸟雀声声鸣叫,山林更是显得幽深。蝉噪于林,鸟鸣于树,使人如闻其声,山林之中,只有鸟鸣蝉噪,反衬出没有一点人声,使人倍觉其静寂。这里显示出以动显静、相反相成的美学原理,表现出诗人不平凡的艺术感受力与才华,富于情趣。遂成千古名句。钱钟书云:“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管锥编》) 正可说明这个道理。《颜氏家训·文章》言:“王籍入若耶溪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以为文外独绝。……《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诗》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耳。”诗人这看似矛盾,实合情理,充满辩证法的警策名句直接得之于《诗经》、《毛诗》的启示,又给当代及后代人们以巨大的艺术思维的启迪。杜甫《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显然有仿模诗人之痕迹。王维那“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 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等名作,就是把诗人的美学思想融注到自己创造的意境之中,幽深静美,生趣盎然,继承发展更是不同凡响。

宋人王安石,亦深谙此联深意,曾言“前辈诗‘风定花犹落’,静中见动意,‘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因而有意创作“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句,来与古人争鸣。他那无所谓反衬的“一鸟不鸣”句,也就没有什么生趣和韵味了,历代评论家不以为然,是有道理的。

以上四句,从各种不同角度与方位,摹写若耶溪夏日黄昏优美境界,两句写天、水,两句写山、林,两远两近,两见两闻,诗人俯仰成趣,视听兼收,那种沉浸于大自然中,探索领悟其美之无尽藏的神情和愉悦,尽在言外。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舟摇摇以轻颺, 风飘飘而吹衣。”这种轻松自在、幽静美好的境界,是不能以“诗中有画”等语所能形容得了的,只有陶渊明《归去来辞》堪与媲美。故末二句云:“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此地,即夕阳西下的若耶山溪,这里没有宦海的浮沉,没有世俗的尘嚣,有的是长天碧水,有的是“云无心以出岫”、“夕阳无限好”,有的是“鸟倦飞而知还”、“深林人不知”。沉浸其中,形释神凝,有如归化。不禁产生了远离官场、结束长年倦游生活的悲伤、返回大自然的渴望。这优美的山林牵动诗人早已潜伏的归隐之情,可见其魅力之大了。

此诗五言八句,前四句已完全符合近体诗格律,表明了永明年间诗体变化的痕迹。中两联分别对仗,十分工整。体物已经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