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西河》原文与赏析
周邦彦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是一首精工富艳、典雅华美的词。全词最大的特色,是古为今用、诗为词用、景为我用的“三用”艺术手法,采取这一手法,把一个金陵古都,通过怀古的深情,写得古旷蕴藉、景况幽深,令人油然产生不胜思慕的感慨。词人一开始就运用古诗,以谢脁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一提示,着重指出这个“佳丽地”胜景的特点,使人对这个曾是东晋和宋、齐、梁、陈南朝都会的金陵,产生向往之情。这个地方名称很多,战国时楚国命名金陵,三国孙吴称为石头城,而把上元县称为建业,东晋称为健康,隋称江宁,元称集庆路,明称应天府后名南京。清复称江宁府,民国再称南京。但是,“南朝盛事谁记?”笔法一转,遂感气势顿挫回荡; 尤其是通过发问,不仅迅即揭开了主题的序幕,而且使作者旁若无人、昂然介入怀古的思路之中。从第三句开始,词人一方面继续借用前人的诗句,为自己的词章服务; 一方面大量地摄取当地的景物,通过生动的形象思维,悉为自己的抒怀遣兴之用。“山围故国”之句,显然是从唐诗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之一《石头城》中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出,不过周邦彦结合如绕的清江和好似“髻鬟对起”的远山,把这个“故国”的形胜写得更加形象生动了。为了把境界开拓得更深远,把景物写得更具怀古的幽思,作者再次运用刘禹锡这一首诗中的“潮打空城寂寞回”,锤炼成“怒涛寂寞打孤城”,对比更见强烈,“怒”和“孤”显然更能体现“寂寞”的荒落之感。而江上游动的风帆,好比“遥度天际”,这一形容,活脱灵动,远景衬托悬念,倍加诱发心思。而“风樯遥度天际”之句,也是其来有自的。谢眺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就说过:“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周邦彦融会贯通,有如己出,可见他的功底之深和手法之妙。
尽管在第一段作者把景物涉猎得好远,眼界放得好宽,但放得开却又收得回来。且看: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把景物从远到近,疏密相间,若动若静,若隐若现,次第拉到了眼前,用来拓展其怀古的意境。“断崖树,犹倒倚”。这一描写已经是景况萧条、荒凉衰败之至,还要加上“莫愁艇子曾系”,更见蕴藉怨旷,扣人心扉。乐府《莫愁乐》二曲之一曾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显然,周邦彦排斥了《梁武帝歌》所谓:“洛阳女儿名莫愁”的说法,而采用了乐府曲,讲明莫愁是来自“石城西”。这个石城就是湖北钟祥县。南京水西门外的莫愁湖由此而得名。这样,就使他的词章加浓了典雅的韵味,使怀古增添了幽怨的情致。可是,作为南朝古都的金陵古迹很多,人们不能对所有的景物都加以缅怀。因此,怎么样去抉择就需要有一定的诗心和才气,以及敏锐的艺术鉴别力。且看: 在“郁苍苍”的“空余古迹”之中,词人着意渲染了“雾沉半垒”。这个“半垒”,就是指亡陈的两个名将韩擒虎和贺若弼的壁垒。韩垒在上元县 (今江苏省江宁县) 西四里,贺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通过这种渲染,人们看到“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朝盛事”固然是过眼云烟,而亡陈的韩、贺等英雄人物,又何曾不是“雾沉半垒”,成为后人凭吊的对象?接着,作者索性把前面所引刘禹锡的《石头城》诗的后两句全部袭用过来,写成了“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这样,近景比前靠得更近,日景则变成了夜景,怀古之情也就更加亲切了。而把月通过拟人法来刻画,更是活灵活现,耐人寻味。这里所说的“伤心”,按《全宋词》写的是“赏心”,也就是《景定建康志》所说的“赏心亭”。亭在 (城西) 下水门城上,从这里可以观览有名的胜景秦淮河。作者抚今追昔,自觉江山依旧,景物全非,不也就感到伤心了吗? 这一段,关目处处,相互辉映,不仅同第一段形成了有机的契合; 而且景物潜移,心思沁润,为第三段的展开,作了很好的艺术铺垫。
从第三段可以看到,作者抒写的景物越来越近,运用前人的诗句越来越浑化、衍发,开掘的主题也越来越深刻。不是吗?那些“酒旗戏鼓”不都是眼前的东西吗?可是这是什么地方呢?今日的闹市不就是过去王、谢的侯门么?从“想依稀”到末句的“斜阳里”,几乎整段都是用刘禹锡《金陵五题》之二的 《乌衣巷》的后两句演化而成。从灵巧而流丽的笔触之中,我们既看到了景物的贴身逼近,仿佛感触到人格化了的燕子在对人附耳呢喃,诉说着人世的沧桑和社稷的兴亡; 又领会到词人寄托的意境更加古旷幽瑟,沉郁辛俊,发人深省! 有关这一阕词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周邦彦在元祐八年 (1093) 迁知溧水,由荆州东下,道出金陵时所作,同时所作的还有 《齐天乐 ·秋思》。一说是在周邦彦从浙江历尽艰辛经过金陵回到南京 (今河南商丘市南) 时所作,时在徽宗宣和三年(1121) 之前。当时正是北宋王朝渐趋没落之世,北方的金人虎视眈眈,得寸进尺,侵犯中原; 在南方方腊又率领农民起义,声势直迫杭州。看来后一说比较可靠,作为宋代臣子的周邦彦,亲历严酷的现实,心中自是有着深沉的感慨。词人借前车之鉴,为当时的宋王朝敲响了如何吸取历史教训,用以保卫大好河山的警钟,用心是良苦的,意境是古旷而幽深的。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不是在现在的南京写的,宋代的南京是现在商丘市南。鸿庆宫就在那里。在艺术上,由于周邦彦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因而运用前人诗句为自己的词章服务,甚为娴熟,浑成一体,而没有斧凿的痕迹。同时因为作者精通音乐,所以在格律上显得十分协洽。第三段首句的七字句里,一连的五个仄声韵,顿时加强了沉郁跌宕的气氛,使人有一种心情凝重之感。后三句的句式作七、六、三的处理,不仅仅由于 《钦定词谱》和 《词律》等权威词书是这样处理,并且 《词谱》还律定周邦彦的 《西河》是正体; 而且还在于这样的句式处理,更见长短交错,平仄相间,抑扬顿挫,从而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周邦彦之前,王安石也填词写过 《金陵怀古》,不过他用的词牌是《桂枝香》,写的是秋景; 他雄浑沉毅的词风也与周邦彦迥异其趣。其词风是:“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 (王灼语) 而周邦彦写的是春景,他的词风是精工富丽,风致典雅,勾勒灵动,律吕调阳,不愧为艺术珍品。他既从柳永的慢词铺叙中构成内部的骨架,又从贺铸的艳丽和秦观的柔媚方面,撷取其所长作为外部的烘染。以他文学功底之深,一旦吸收了花间派和晏殊、欧阳修等人的神髓,更是精华荟萃,取舍无穷。从而形成了他兼众家所长,集前人之大成的艺术特色。因此,王国维说他是“词中之老杜”,并不是溢美之词。尤其是他这一阕《西河》,不仅使“介甫《桂枝香》独步不得” (见沈际飞《草堂诗余》),而且令后世之怀古者望之敬畏,奉为圭臬。而这个六朝古都的金陵更之声名鹊起,游旅兴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