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元好问《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元好问

赋三门津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三门津,即三门峡,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传说远古时代,河出孟门 (在太行山东),泛溢成灾。夏禹凿龙门,导河南流,经华阳、潼关与渭水会合,又东回,过砥柱山,山陵当水,夏禹破山通河。“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水经注》),这凿穿的三条通水之道,叫“三门”: 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三门中只有人门较宽,可以行舟; 鬼门巉险,船筏不慎入门,就会触礁沉没。奔泻而来的黄河,至此骤遇三门的阻遏,冲波逆折,转石砰崖,雷霆斗击,盘纡激射,形成无比壮丽的景观。正如明代唐肃《砥柱赋》所云:“凿兹山以疏泄兮, 剖三门之嵚(qin yan山峰对峙高耸貌),然而洪波巨浪,龃龉 (ju yu抵触) 而不骋兮,分流析派间渡以逶迤……苟非是以中梗兮,曷以杀天吴 (水神) 水伯之淫威。”对此屹立于狂涛之中,敢于一杀河伯之威的三门,令人心胸顿豁,豪气横生! 而金国诗人元好问生长于深裘大马、素有豪侠之风的幽并之地,少壮时又有拯世济时之心,面对三门雄奇的自然景观,与自己的胸襟志向深相契合,怎能不一发高唱!

李白云:“黄河之水天上来。”词从“九天”落笔,极写黄河从青海高原发端,高屋建瓴,一泻千里的气势。“瞰”承“九天”,写黄河居高临下,狂奔怒泻,俯下三门,欲破门而过的形态。联系上下文,“人鬼瞰重关”显然是“瞰人鬼重关”的倒装。词人改变语序,使“瞰”的主语模糊,实为“黄河”而似为“人鬼”,形象更生动鲜明,撼人心魄。

黄河被三门挤迫,分流析派,飞湍激浪,卷雪喷云,那霏霏雨雾,遮天蔽日,使大河上下,寒意侵人。其浪峰高过千仞吕梁之涛,其声威壮似钱塘之潮,排云裂石,从天而降,真欲荡涤污浊,一洗尘寰! 吕梁,山名,在山西省西部,黄河与汾河之间。《列子·黄帝》篇云:“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 (yuan tuo大鳖、猪婆龙) 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即此词所本。钱塘,浙江下游入海处,八月满潮,水势腾涌,蔚为奇观。这里近呼“高浪”,以“吕梁”状其浪之崇峻; 远应“九天”,以“直下”写其崩奔飞泻之势。“洗尘寰”三个字中,又隐喻词人济世救民于泥涂的宏愿。于是转入下句,写狂涛中之三门。在宇宙间万千景象都被不可一世的黄澜所横扫,被它掩蔽,被它震慑时,只有三门山,依旧安稳地、从容地挺立。水旁溢为“横溃”,“入横溃”,有被黄水横溢所包容、统摄的意思。“依旧一峰闲”的“一峰”,和入横溃的“万象”形成数字的强烈反差。一个“闲”字,从极动到极静,举重若轻,对比鲜明地表现了“三门”砥柱中流所蕴含的无穷伟力,以及词人对这种临危澜而自若的崇高形态的衷心赞美。

下阕紧承“峰”字,转写三门山。以“危巢”和善于高飞的黄鹄烘托山的高峻巉削,不可攀登。于是从“杳难攀”的“杳”字生发,对这天造地设的大自然的奇迹驰骋想象: 三门山峥嵘雄险,亘古如斯,冥渺中是否有神灵主宰,使其伟力深不可测,秘不可晓? 词人自问自答,以“不用”,“未必”排除了种种三门制服黄流力量之源的推测。“燃犀”,典出《晋书·温峤传》,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于是燃犀角照水下,见水族复灭,奇形异状。“佽飞”典出《吕氏春秋·知分》,佽飞是传说中的楚国勇士,曾赴江杀蛟,使船平安渡江。词人用“燃犀”和“佽飞强射”这两个和降伏水怪有关的典来借以表明,三门无须燃犀、强射就可力障狂澜。它的力量来自造化,是大自然赋予它用之不竭的神奇伟力。

康德说: 悬崖峭壁,黑云密集,雷电交作,火山爆发,狂风怒号……它们的光景越是引动人,我们便立刻视之为崇高,因为它们引起心灵的稀有的力量……使我们敢于把自己和看来是自然的万能作一种较量。”(《判断力批判》第二十八节《自然是力量》) 山水自然的崇高美引发了词人相应的心理效应,于是他顿生邀约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敢的同伴——骑鲸客,一起击鼓驶过三门,和黄澜一较雌雄的豪兴。扬雄《羽猎赋》有“乘巨鳞,骑鲸鱼”的句子,李白也曾自称“海上骑鲸客”,此泛指勇敢的人。银山,借喻如山峰一样的雪浪。

这首词借三门津雄奇壮丽的河山,抒发了词人拯世济时的豪迈情怀。上下两阕末句“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都是点睛之笔。正是“岂无吾人之砥柱兮,障百川之横流”,其间寓托了词人于国家危难之秋,以力挽颓波为己任的自豪与自信。近人况周颐说:“其《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黄河九天上’云云,何尝不奇崛排奡(ao指文章刚健有力),……当是遗山少作。晚岁鼎镬余生。栖迟零落,兴会何能飚举! 知人论世,以谓遗山即金之坡公,何遽有愧色耶!”(《蕙风词话》卷三)

让我们就以此段评语来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