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望海楼晚景(其二)》原文与赏析

苏轼《望海楼晚景(其二)》原文与赏析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位中和堂北。唐武德七年 (624) 置,高十八丈。下临钱塘江,远望杭州湾。

此诗作于熙宁五年 (1072) 8月,诗人时在杭州任上。他与刘撝二人被任命为贡举监试。他在 《与范梦得书》中云:“某被差监试,得闲二十余日。”又云“在中和堂望海楼闲坐。”清人王文诰辑注言:“诗乃闱中作。”可见贡试设在中和堂望海楼中。诗人登临望远,作七言绝句五首。或捕捉某一刹那光景,或截取某一片断,分别从各种不同角度,再现优美景观: 其一,写钱塘潮之壮美; 其二,写风狂雨骤之后海色天光; 其三,写渡口,望塔寺,闻钟声; 其四,闻玉笙之哀怨; 其五,写沙河灯火与歌鼓喧呼。此诗系其中第二篇。

首言“横风吹雨入楼斜”。风雨骤至,起笔贵在突兀。横 (去声) 风,即狂风,一个“横”字,表明风之猛烈,有所向披靡之感。“横风吹雨”,雨“斜”而“入楼”,递进连动句式,既见风狂,又见雨急,望海楼屹立于风狂雨骤之中,诗人就在楼上,岂能不有惊心动魄之感! 诗兴勃然顿增。

次言“壮观应须好句夸”,风雨骤至,正是钱塘涨潮之时,这暴风骤雨加上江海翻腾之势,整个大千世界该是何等模样?“壮观”二字表赞叹。“应须”起五字,看似议论,实作心理揭示,亦为抒情,见诗人构思沉吟,欲尽情讴歌这壮美景象之心绪,其激动倾倒之情,跃然纸上。抒情承接写景,气势流走,议论以作提顿,为第三句蓄势。

第三句“雨过潮平江海碧”。由动而静,转折翻腾。正当诗人激动沉吟,为创作“好句”而冲动的时刻,这“横风吹雨”的场面瞬息即逝,一场风暴过去,静澈的江海映着蔚蓝的天空,一派碧绿澄清,秋水共长天一色,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又是何等优美壮观! 诗人善于捕捉这急促转换的场景,生动再现这活脱的景观,令人不禁联想《望湖楼醉书》中描写西湖雨过天晴的名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不过,望海楼的晚景比起望湖楼下西湖来要伟岸壮阔得多。清人王文诰评:“七字极有斟酌,确是逐日闲坐楼上看潮人语。”

末言“电光时掣紫金蛇”,当风雨骤逝海天一色之时,间或仍有电光在海面闪耀,犹如一条条生动活泼的紫色金蛇狂舞,扭动翻腾。本来平静的海天之间, 神采飞动, 诗亦余韵悠扬。

前两句,动中有静,后二句,静中有动,前者激越,后者平和,诗人俯仰成趣,兴致盎然,捕捉这瞬息万变的场景,用如椽之笔,一一生动描摹,字字玑珠,句句都是生花妙笔,都是“好句”,充分给人以美的享受。

东坡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上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欣赏他的诗句,恰恰给人以如此纵横驰骋,挥洒自如,波澜叠起,变化无穷之感。从这个角度看,诗如其文。

又有《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一有“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放回”句,可见诗人对望海楼景观倾倒眷恋之深,可以参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