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天门山》原文与赏析
于谦
天门山峙起西偏,屹立芙蓉翠插天。
百叠冈峦穿倒景①,四时林木吐朝烟。
鸟飞不过岩头石,人渴难寻涧底泉。
安得六丁②施斧凿,滔滔天马信平川。
天门山也叫做峨眉山,由夹江对峙的东西梁山组成。西梁山在安徽和县境内,又叫博望山。东梁山距当涂县 (亦属安徽) 15公里。《江南通志》云:“两山石状巉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故名天门山。”描写天门山的诗篇不少,于谦的这首,虽鲜为人诵,却并不逊色。诗人通过描写天门山雄伟秀丽的景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天门山峙起西偏,屹立芙蓉翠插天。”首联突兀而来,总写天门山给人的视觉印象。用大写意的方法,勾勒出天门山的全景。起句开门见山,点出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势,是远眺感受的概括。“峙”字突出了山体兀立江岸的稳健和险要的形势。“起西偏”,描写天门山临江向西偏斜的方位特征,是对“峙”的具体描写。落句紧承首句,用“屹”和“插”呼应前句,描绘出山峰高耸峭拔的雄伟气势。用“芙蓉”借喻山峰,从色彩和形态上渲染天门山的瑰丽。其中“翠”字用得极有生气,从全景着墨,写出天门山与江水相依相映的特色,极富概括力。天门山的“势”与“气”,在这里得到了交汇,给人以青山满目,生机勃勃的感受。
“百叠冈峦穿倒景,四时林木吐朝烟。”这两句承接上联,对天门山的景象作较为具体的描写,是借水势写山势,以朝烟揽四时。第一句写山的倒影。重重迭迭的山峰倒映江中,山与水连成一体,互相映衬,使山势更加雄壮。“穿”字用得新奇有力,准确而形象地把静景写活,表现出动态美。这一句是对首句的坐实和补充。第二句以山上林木所蓄含的“翠”色为背景,描绘出云雾缭绕云间的景象。“吐”字传神,云雾恰似游龙委蛇,给画面增添了生气,把流动美和灵秀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是对“屹立”一句的形象补充,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看,这两句可以说是对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表现手法上的借鉴。李诗“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是以山形写水势,“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是以水形写山威。于诗虽略有变化,但同样有示象传神的妙处。
“鸟飞不过岩头石,人渴难寻涧底泉。”这两句虚写,是诗人的想象。“鸟飞”、“人渴”云云表达的主观感受是从山的高插云天和下临无地而来。前句衬托山势高峻,后句映现山色幽深。李白 《蜀道难》 中有类似的描写:“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也意在突出山高而险。这种衬托法,比起直接描写来,境界大,层次深,更富艺术感染力。这两句想象夸张但合理自然,用语平实而韵味醇厚。为尾联的感慨议论作了环境渲染和情绪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其实天门山险峻而并不高大。西梁山实际上是由两座山峰组成: 一座沿江而卧,叫长山,海拔130米,相对高度90米左右; 另一座尾东首西,叫团山,海拔110米,相对高度70米左右。为什么诗人却有“鸟飞不过岩头石”的感觉呢? 这里有个观察的角度问题。船行江上,人坐船中,从夹峙的“天门”中通过,仰望江水映衬的两侧山峰上下都青隐隐的,自然感觉高峻异常了。
如果说颈联重在夸张,那么尾联则是在夸张的基础上驰骋想象。这样,这首诗便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了。“安得六丁施斧凿,滔滔车马信平川。”由景入情,起笔突兀。面对这高大的“天门”,诗人陡然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奇特的愿望: 他要吁请掌握雷电的六丁神,用他那开山斧凿,削平这夹江对峙的天门,使直插云天的百叠冈峦变成一马平川,让车水马龙畅通无阻。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意念? 联系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宣德四年 (1429),于谦巡按江西的任务完成,回京复命。他顺江而下,舟行至天门山,回顾自己在任山西道临察御史、江西巡按御史等职时,打击权贵奸吏的凶焰,依法惩办统治阶级中残暴分子等艰险经历,想到自己多次成功地完成了钦差使命,获得了皇帝的眷顾,他自然要锐意仕进,献其忠诚了。所以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他拯救时艰、改革弊政、便利人民的思想感情。他要铲除腐败势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天门山夹江对峙,使江水不得畅通流泄,诗人把它看成妨碍自己施展政治抱负的障碍; 天门山地势险要,是南北要冲,历来为兵家所争,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诗人把它看成进军作战、消灭敌人的障碍;而且因江面窄,水流急,船工、渔民往往在这里被汹涌的江水吞没,诗人又把它视为祸胎,必欲铲平而后快。“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这正是诗人爱国忧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这里,由于诗人审美趣味的转移,山水也有了二重性:一方面是诗中美感观照的主位对象,所以诗人尽情地描绘它,歌咏它; 另一方面,又处于诗人表达心智哲思的“陪衬”位置上,成为诗人对事物、对世界进行探索的一种凭借,把它看成一种社会力量的象征,所以诗人要否定它,毁灭它。“安得”两句,正是诗人流露出的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显得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巧用神话,使诗句中流露出意气豪迈的声韵,表达了诗人壮心未老、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这种胸怀和抱负,在诗人的另一首《鲤鱼图诗》中也有很好的表现:“峥嵘头角伸非难,变化飞腾顷刻间。等闲吸尽四海水,化作商霖拯旱干。”诗人的一腔热血,就是要洒在“鞫明奸恶”、“扶掖朝纲”上。从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方面去理解诗的尾联,我们就感到这首诗的意境开阔多了。而且,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的壮阔景象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谐一致,尤觉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