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陈与义》原文与赏析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是一首纪行诗。襄邑,县名,故城在河南雎县西,宋为拱州治。此诗《年谱》系于政和七年(1117)。是年,作者年二十八。春晚,入京(开封)。

诗一起,便写一片暮春景象: “飞花两岸照船红”,由此逗出“百里榆堤”。“榆”,落叶乔木,其花即榆英,形如钱,暮春飘落。当然,堤上的树,不只是榆树一种,红的花,绿的树,在日光下,交相辉映。更有东风,半日吹拂,船行河上,百里亦不觉长。如此行舟,心情似乎是相当愉快的。然而,杜甫《曲江》句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如果联想及此,我们就会感觉到:在这绚丽的景象里,又正隐含着作者一片“伤春”之意。

三、四两句,把笔墨宕开,由景及人,由地上写到天上;再由天上回到地上。人仰卧舟中,除看百里榆堤和两岸飞花之外,还在看天上的云,可是天上的云怎么不飘动呢? 作者故来一个顿挫,然后予以点破:这乃是卧看时的主观感觉,而实际上这云正与“我”乘的船“俱东”咧! “东”,以方位词作动词用。云的特点是飘忽不定,自由自在。故苏轼有“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之语。读“云与我俱东”之语,我们会感觉到: “我”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超旷的感情,而乃以顿挫之笔出之,故仍不失沉郁的特色。而全则把惜春与旷达结合起来,前者晦,后者显;晦者正藏于显者之中。而这正是作者超越同时许多诗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