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这首诗是写由览春景引起的伤怀,表现出诗人无限的愁绪。
诗的一、二句是写春江的黄昏景色。夕阳西下,远望浩渺江波,笼罩在一片幽静暗淡的烟雾中,飘浮远去,恍如远隔千里,使人觉得空间的开阔和春江暮色的悠柔恬美。近处则有生长于浅水中的白蘋香草,盛开着白色的花朵,东风徐起,送来阵阵清香。好一派色香俱全的江南春景!
美景是可以令人爽心的,但也容易勾起许多情思,触景伤怀。生活坎坷、愁肠郁结的人,尤其如此。诗人由写景转入三、四句的抒情。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第三句是过渡句,表明前二句春江的景色和第四句的诗人愁情,都是诗人于“日落”黄昏伫立“汀洲”(水边平地)凝望时的感受。同时,第三句又为第四句的抒情作了铺垫,起到强化感情色彩的作用。尤其是“一望时”三字,带有注意力的集中性和情绪上的连贯性,从而有力地增强了下一句的抒情性。
第四句中的前二字,一般选注本大抵作“柔情”,系据《宋诗纪事》而来。《寇忠愍公诗集》本作“愁情”。曾为寇准副职的范雍在《忠愍公诗集序》里引录此诗时也作“愁情”。范还引寇准的女婿文康公王曙的话评论说: “乃暮年迁谪流落不归之意,诗人感物,固非偶然。时以为文康公之知言也。大约公之为诗,多有此意。”可见,这首诗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并非泛咏景物而已。因此,作“愁情”才更符合诗人的心境和诗作的原旨。诗人曾三次入相,又三次罢相,屡遭陷害贬谪,最后远徙道州、雷州,“流落不归”。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岂能对国家的前程无忧无虑;作为一个诗人,他又怎能对自己的遭际无动于衷!大自然的春江美景反而衬托出社会现实的险恶,香草的芬芳也似反衬了佞臣的奸丑。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面对一江滔滔不绝的春水,自然要将“不断如春水”的愁情倾吐出来了。
这种表现形式,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形象,与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寇诗是首尾呼应,乐景哀情,相反相成,一倍增其哀,所以不仅表现出愁情的绵绵不绝,而且更突出了愁情的深沉、强烈。何况,愁情的内涵比李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这首七绝,以形象包蕴诗意,情韵深远,颇似唐诗,以至固执地认为“宋人诗不必观”的明代何仲默(景明),误认此诗“为唐诗也”(见《升庵诗话》卷十二)。
莱公富贵之时所作诗,皆凄楚愁怨,尝为《江南春》云云。([宋]僧文莹《湘山野录》)
忠愍诗思凄惋,盖富于情者。如《江南春》……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