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柳开》原文与赏析

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正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柳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少时仰慕唐代古文家韩愈与柳宗元,取名肩愈,字绍元,表明要肩随韩愈,师法柳宗元。后来改名开,字仲涂,也是“能开圣者之涂”的意思。这是熟悉唐宋文学史的人,可能都了解的。但人们或许还不了解,在宋初与北部强敌契丹的多次征战中,柳开还是个力主收复幽蓟的十分活跃的人物。他曾历守边郡,出入军中,尚气自任,有着广泛的边疆阅历和战地生活经验。据《宋史·柳开传》载: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征讨北汉时与契丹交战,柳开督楚、泗八州运粮直至太原军中。雍熙三年(986)北征时,柳开又部送军粮远至涿州(今河北涿县),并随大将米信的军队与契丹交锋。柳开四十岁时,上疏自请以步骑数千,出生入死,收复陷于契丹手中的幽蓟数州。此后,他历知宁边州(今甘肃宁县)、代州(今山西代县)、忻州(今山西忻县)、环州(今甘肃环县)、邠州(今陕西彬县),都是北部边境上的重要军事要冲。这里选的这首七绝《塞上》,就是他在边地所作,是以他的实际边疆生活为基础的。它不仅展现了异域风光,而且风格遒上,高亢劲直,不下于唐人的边塞诗。

欧阳修《明妃曲》说道: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长于骑射,本是塞外游牧民族的特点。这首诗写天晴无风、气候干燥的北部旷野上,空中一声响箭(鸣骹),吸引了三百骑的塞下健儿,一齐勒马回头,带着惊羡的目光,准备共享射中云间猎物的刹那间的喜悦。诗中写了那么多的观猎者,可是却没有正面描写那鸣骹射云的高明的射雕手。不过首句“鸣骹直上一千尺”,正显示出他非凡的目力与臂力,而且一箭而吸引住了三百健儿立马齐观,这个没上场的射雕手,实际上影响和支配了所有在场的人,赢得了他们发自内心的钦羡和敬佩。杜甫《哀江头》诗云: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从博得在旁观猎的杨贵妃粲然一笑和云中双鸟飞坠的地面效果上,写出辇前才人的射技;韩愈《雉带箭》云: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从在围场上选择与掌握射箭的时机、角度,写出马上将军的射技。柳开这首诗,既不见射者,又不见弓箭,也不见猎物,只有云中的响箭声和地面上对响箭的同步反应(三百胡骑一齐闻声回首),以此写射箭者为草原民族中身手超群、技艺过人的射雕能手,这在写法上就另辟蹊径,别具特色。同时,三百胡骑“尽提金勒(饰金的带嚼口的马络头)”,昂首马上,仰望天外,写出他们既暗暗喝采,又跃跃欲试,显然他们也个个都是健儿身手,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尚武精神。据说,当时就有人将柳开这首《塞上》画成图画。无疑,这首诗具有立体感和画面感,构图性很强。我们不妨想象,虚空中的响箭,将成为构图中唯一的焦点。地面上三百胡骑的视线,正不约而同地一齐集中在画图中未能显现的这个无形的焦点之上。

陈师道《送张支师》诗: “清秋一鹗上,拭目万人看。”写法与境界与柳开这首《塞上》相似,可能脱胎于柳诗。然而终嫌刻露,反而不及柳诗朴质而浑成。

冯太傅端尝书此诗,顾坐客曰: “此可画于屏障。” ( [宋]张师正《倦游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