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偶题三首》宋诗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朱熹《偶题三首》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注释】 ①幅巾:古代文人用一幅绢束发,称幅巾。崔嵬(wei围):巍峨高大。此指对面高山。②底处:何处。③擘(bo簸):分剖,分裂。斛(hu胡):古时量器名,十斗为一斛。④槎(cha茶):同“茬”,指农作物收割后留下来的根茎。萦(ying营):缠绕。⑤筇(qiong穷):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可以做手杖。这里是指竹杖。潺湲(chan yuan蝉员):象声词,泉水流动的声音。

【译文】 门外的青山郁郁葱葱,读书人终日面对巍峨的山峰。他只是看到飘来的云彩变成了飞雨,却不知这云彩又是来自哪一座山峰。

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

脚步随着流水去寻觅溪水的源头,走到源头处却又怅然若失。此时才领悟到真正的源头是寻不到的,源自四方而后成溪,我不如倚杖随处领略潺潺溪水,倒是别有情趣。

【集评】 今·马祖熙:“朱熹的诗歌,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偶题》三首,正是这类的诗篇。”第一首,“凡事务必要寻求个根底,这就是诗人命意之所在。”第二首指出,“一往澄清的境界,只有在艰苦奋斗中才能够得来。”“第三首启示人们探求真理的源泉,必须有笼罩全局的魄力,有识得整体的眼力,有辨别精粗巨细和综合归纳的能力,然后由博返约,自见真源。如果浅尝即止,一得自矜,满足于一点一滴、一鳞一爪的收获,是不能寻得来龙去脉之所在的。”(《宋诗鉴赏辞典》第1121页)

【总案】 《偶题三首》皆为哲理诗。诗人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把深刻的哲理寓于生活之中,寓于形象之中。仔细玩味诗中的描写,我们也会领悟到一种做人治学的道理,领悟到哲理并不深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