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黯(an)乡魂〕思念家乡,心情沮丧。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si)〕“追”,缠扰意。此句是说羁旅的愁思缠扰不休。“思”一作“意”。
《苏幕遮》是范仲淹的一首名词,其主旨是抒发词人的思乡之情。故宋代黄升《花庵词选》选录时,在词牌下注上“别恨”。
上片重在写景。开头四句描绘满眼秋色。先写天、地:天是秋高气爽,碧空万里,云彩飘浮;地是黄叶离枝,飘落满地。词意境界开阔,色彩斑斓,静中有动。这两句是从上、下两个角度描绘秋景的。三、四两句,词人又将视角推向前方,以水色来渲染秋色。秋风轻拂,水波荡漾,烟雾笼罩。用“寒”、“翠”两字点出深秋的节令。一从感觉写,一从视觉写。这两句写秋色,前明后暗,有静有动,有形有色,与前两句紧密相接,有机统一。作者从大处着眼,从实处落笔。这种以天、地、水表现秋色的写法,显得既典型又雄浑。作者在以如椽大笔点染秋色后,又放眼远方,进一步写山映斜阳,水天一色的遥远处。将“天、地(山)、水”三者融汇成景。“斜阳”二字,既具体地点明描绘的是傍晚时分的秋色,又暗衬出词人此时的心情。在此基础上,词人又进一步直接写情:“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三句既写景,又写情。“景”,写得壮美:高山映斜阳,水天一色;“情”,写得深沉:以芳草为喻,以斜阳烘托。古代文人多以芳草喻离情。如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因其触动离愁,故云“无情”。而“斜阳”、“夕阳”,又往往是引起古代文人忧思悲哀之景。可见,“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由写景转到怀乡,由眼中所见写到目力之外,实中有虚,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下片完全写情。前四句,承接前句“无情”,过渡到直接写乡愁。“黯乡魂,追旅思”,明写思乡之情。一个“黯”字,一个“追”字,点出思乡之情深沉而难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进一步反衬,突出思乡之情深,说明除非夜里做着好梦时,才能摆脱,才能得以慰藉,此外,无论何时是难以排遣的。这里表面上是说“忧思”有排解之时,实际上道出了“忧思”的无尽无休,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这里的“好梦”是什么?虽没有明说,但从全词主旨和做梦的成因来看,应该是指梦中返乡和亲人团聚的情景,因为人们往往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最后三句,紧承上句“夜夜。”既然夜夜因思乡之情难以入睡,那怎么办呢?作者切身体会到:越是明月当空,越是不能在高楼独倚栏杆望明月,因为“举头望明月”,往往会引起“低头思故乡”,此时,只有以酒消愁,但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结果反而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片写“离情”,先正面,后反衬,再推进一层,极写离愁深沉难消。
全词景为情设,景、情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后代有人评论此词:“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不厌百回读”。此词写“丽语”、“柔情”,似乎与作者政治家的气度和《渔家傲》那样的词风不够协调,但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乡情,也有爱情。而且此词在“丽”、“柔”之中也深蕴着清新沉郁之气,与一般的婉约词在气韵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究其实质与作者的诗文风格又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