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丁未九日·清·朱孝臧》原文与赏析

清·朱孝臧

无名秋病,已三年止酒,但买萸囊作重九。亦知非吾土,强约登楼,闲坐到、淡淡斜阳时候。

浮云千万态,回指长安,却是江湖钓竿手。衰鬓侧西风,故国霜多,怕明日、黄花开瘦。问畅好、秋光落谁家? 有独客徘徊,凭高双袖。

〔丁未九日〕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九日。〔萸囊〕盛茱萸的绛囊。古代风俗,认为九月九日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佩茱萸囊可去邪辟恶。〔黄花开瘦〕开放的菊花在霜秋中显得瘦损。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朱孝臧于光绪“丁未九日”登高时写下的抒怀之作。朱氏籍贯浙江湖州,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编修,屡擢至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光绪三十年(1904),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不融洽,托病辞官,浪迹各地,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这首词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农历九月九日。“无名秋病,已三年止酒”,或亦兼指辞官三年来的遭际。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一天,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据说可以消灾避邪。历代文人多有重阳登高咏怀之作。朱孝臧也不免“俗”。可惜他因病止酒已经三年,“但买萸囊作重九”。又不在故乡,他也不会“反认他乡是故乡”。“亦知非吾士”,是说同汉末的王粲一样远离家乡,遂勉强约几位好友“登楼”,无聊地坐到“淡淡斜阳时候”。王粲当年离开家乡山阳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一天登上当阳城楼,写下著名的《登楼赋》。赋中说:“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冀王道之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朱氏在这里所抒发的同样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才能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

下片的“浮云千万态,回指长安,却是江湖钓竿手”三句,由天上变幻的风云联想到魏文帝出生时“西北有浮云”,进而遥想帝都“长安”,表达了他对国君的思念,以及报效国君的心愿,而今“却是江湖钓竿手”,隐居垂钓,浪迹江湖。他不是情愿要做一个“江湖钓竿手”。当他想到:自己已是“衰鬓”之人,已经经不起风霜的吹打,却偏偏“故国霜多”,恐怕很快就象那黄花一样在严霜中瘦损、凋零。于是,忧伤地发问:“问畅好、秋光落谁家?”他没有回答,只说自己独自在他乡作客,重阳佳节在高楼上徘徊,凭高眺望,两袖清风。言外之意,思念家乡、忧念国事,无心观赏秋色。

上片基本上是叙事,介绍自己的处境;下片基本上是议论,抒写自己的怀抱。在叙事中抒情,其情更为真诚感人。填词发论议,历来有人反对,但不可一概而论。苏轼的词为表现激昂慷慨的英雄主义精神,往往议论纵横,更显得笔力矫健,表现出一种飘逸空灵、疏宕洒脱的豪放作风。朱孝臧的这首词在叙事中抒情,议论借助形象,加之巧用典故,富于联想,同样形象鲜明,感情激越。这首词虽有激昂之情,但更多的是抑郁伤感,大致能代表朱氏的词风。他的这种词风抛开内容不谈,与其词学道路很有关系。他初学南宋婉约派吴文英,为词委婉致密,音律和谐;晚年融化苏轼豪放词风于沈郁绵邈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