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宋·岳飞》原文与赏析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写景言情,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通例。《小重山》这首词,正是通过写景言情,用含蓄、婉转的手法,写出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痛苦以及对投降派的极端不满。

词的上片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深夜,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四处静悄悄,只有蟋蟀(蛩)在不停地鸣叫。一位刚从梦中惊醒的将军,正默默无语地徘徊在如水的月光之下。

古代诗人写景,往往追求动静变化,或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而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则在于动静的对比,以静衬动。上片通过描写月光、蛩鸣,用“以声写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四周环境的幽静,而环境的静恰好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这不平静表现如下:梦中,作者仿佛回到千里之外的中原战场,为收复河山,与金兵浴血奋战;梦醒,再不能寐,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徘徊于房前屋中。词中一个“惊”字用得特别好。表面看来,作者是被蛩鸣惊醒,实际上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作者惊于大好河山被敌霸占,本来就睡不安稳。眼下更惊于朝内投降派不思抗敌、收复河山,而对金人进一步妥协,屈辱求和,因而夜不能寐。古人论诗词,有时分为景语、情语,而高妙之词,往往景语也就是情语。本词上片形似景语,实则寓情于景,亦为情语。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呢?词的下片回答了这个问题。

蓄势已足,作者终于从沉默中爆发,不平静的心情化为激愤之语喷发而出:我为建功立业,收复河山奋斗了半生,如今头发已白,大业却未成。家乡的青松翠竹想必已经苍老,而我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府的壮志却已难酬。“还我河山”的恢复大计,还有谁能听取呢?!这里“阻归程”表面好象是说重重关山阻挡了归去家乡的路程,实际上是暗指朝中投降派千方百计设置障碍,就象重重的关山一样阻挡了恢复大计的实施。“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则是用了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作者活用了这个典故,慨叹朝中无知音,自己的抗敌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

如果说岳飞的《满江红》一词是豪放、慷慨激昂的话,那么他的这首《小重山》则是沉郁、悲愤婉曲。然而它同样抒发了作者内心炽热的爱国热情。本词把写景、抒情、用典融于一炉,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