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神农架林区·林海石城》诗词散文赏析

《神农架林区·林海石城》原文、赏析、鉴赏

现名松柏镇,北倚送郎山,南临青杨河。原名狮象坪,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在此镇服激烈争斗的雄狮和大象,并将其变成对峙的两山而得名。后来,因此地遍生古松,幽香四溢,故叫松香坪。中唐时期,为庐陵王李显的辖地,始建古城和古庙。古庙玉丘阁曾被李显作为游猎深山时的行宫,现仅存遗址。古城清初毁于山洪,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初这里仍是一个荒僻小村。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神农架林区后,才开始建镇,取“千里林海松柏常青”之意,更名为松柏镇。又因此地房屋多由石块砌成,坚实而别致,牢固而美观,故有“林海石城”的美誉。如今,该镇已成为神农架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避暑度假、健身疗养、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镇内,学校、影院、剧场、商店、宾馆、饭店星罗棋布,尤其是动植物标本馆更引人注目,它高度浓缩了神农架的神奇和珍稀。镇外,青山环绕,碧水长流,百花争艳,美不胜收。

〔古诗文赏析〕 洞 儿 沟 清·刘秀平



十里长岗路不平,低头陡向洞中行。

弯环曲径稀人迹,黯淡松林绝鸟声。

水势千寻听澎湃,天光一线认分明。

自疑非避秦时乱,暂时桃园作旅程。



神农架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所致,境内洞穴密布,叠转迂回,千姿百态。这首《洞儿沟》所描绘的便是松柏镇一带的奇洞怪石的自然景观。

以“十里长岗路不平”一句作全诗起始,开门见山地点染出洞儿沟一带崎岖曲转的地势地貌。“低头陡向洞中行”用“低头”、“陡”这些字词动态地表现出奇洞入口处的幽狭,同时,又给人一种探幽寻迹的好奇感。接下,作者循游踪描写了洞儿沟内的奇异风光——“弯环曲径稀人迹,黯淡松林绝鸟声”,写出洞儿沟奇妙景观与世隔绝的情形。“稀人迹”、“绝鸟声”表面上是说明洞儿沟一带人迹稀少,但是,如果联系“弯环曲径”的迂回地形和“黯淡松林”蔽日遮天的掩密情势,那么,便不难发觉作者实际上是渲染了幽曲的密林深处静存的一番别致洞天。

由于人迹稀少,鸟鸣绝罕,所以,行游在洞儿沟里,聆听到的流水声响就会显得格外清晰明朗,留给人的印象也极其深刻。“水势千寻听澎湃”一句所写的正是这样的感受。“水势千寻”是承接前句中的“弯环曲径”而来的,“千寻”一词,形象而逼真地写出了清澈的流水在曲折弯环的洞石之中若明若隐地穿流情形:清流或撞击怪石壁上,或在坎坷的石缝中急湍,或涌奔在旷空的风洞里,因此,或大或小或急或缓的水声在空阔“稀人迹”、“绝鸟声”的洞儿沟中变得清脆响亮,回声绵长。所以,在作者听来,就宛如沟谷流水的“澎湃”之铿锵声。接下一句,“天光一线认分明”以石罅林缝间映射的约约绰绰的“天光一线”烘托忽隐忽现的流水和曲曲折折洞径,使全诗的氛围显出一种曲径通幽的神秘感。

“自疑非避秦时乱,暂时桃园作旅程”是全诗的终结部分。这里,作者借陶渊明著名的《桃花源记》里世外桃源的典故,指明密林深处的洞儿沟的美妙自然景致及其人迹罕至的地理环境,无不给人以远离喧哗人世的世外桃源之感。

这首《洞儿沟》虽写的是作者自身的游感,但是,由于作者将自己的笔触着力于对洞儿沟景致的描摹,所以,读过这首诗的读者,对洞儿沟的轮廓特征都会有个大致的把握。“十里长岗”、“弯环曲径”、“黯淡松林”、“澎湃”、“水势”、“天光一线”以及“稀人迹”、“绝鸟声”这些色、光线、声响无不让人领悟出洞儿沟一带的幽静神奇的景物特征。再则,这种幽远人稀的环境又能让身临其境的人体会到远隔闹世的桃源胜地的美好。

奇山异水,林莽蔽空的神农架地区历来以其险、神、奇吸引着无数探险寻奇观神者。而清人刘秀平的这首《洞儿沟》,更使人觉得它是这一中外驰名的自然景观的奇中之奇。

(宋 辉)



〔现代散文〕 在人们想象中,神农架只是座荒凉的原始森林,但是在这群山起伏、林海苍茫之中,却耸立着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城。这就是已开锁迎客进入绿色宝库的北大门——松柏镇。

在松柏镇背后,屹立着林区著名的送郎山,最高峰张公院海拔2194米,是汉相留侯张良退隐的地方。传说张良曾在天缘峰下与党参仙子相遇,两人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妻。后来,张良回老家探亲,仙子便送郎下山了。从此,这秀丽的山峦就叫送郎山。闲暇端视,山势巍峨,石峰绰约多姿,似云霓仙境。崖壁上有一尊醒目石雕:一位独脚老翁,金色的肌体,银色的须眉,颈缠细藤,悬吊在峭崖的半腰。民间传说,这是“黄芪仙翁”遗体变成的一尊石雕。导游小姐介绍,在密林深处隐藏着一个坛状石柱,坛高数丈,紧口、大肚、圆底、内空。相传为神农氏所凿,残枝败叶丢进去,片刻可成腌菜。于是此坛被称之曰:神农菜坛。如若奋力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山峦起伏,势如奔马,青杨古水,蜿蜒游动,犹如长龙;俯视南麓,松柏山城,尽收眼底,街道有序,楼房整齐。春夏之交,杜鹃怒放,繁花似锦。如逢雨后放晴,清新凉爽;若遇雪后初晴,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优雅的景观,糅进神奇的传说,在给人以“美”的同时,也获得“善”的启示。

从松柏镇坐车向西行5公里,来到堂房沟三里荒村北坡。这里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古老梭罗树,俨如一尊林海石城的守护神。此树已有500多岁,高达25米,胸径1.65米,劲枝撑举,茂密如伞。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梭罗树又名千年天师栗,其果是药物,为古老孑遗树种。在神话故事里,它仅生长在月里蟾宫,庇荫着仙人饮酒对奕,被称为梭罗神树。而神农架海拔800—1200米的林间溪边都有此树生长繁育,谁敢说神农架不是人间仙境呢?

松柏镇周围的自然景色是令人陶醉的,然而建于镇内的神农架动植物标本馆更是吸引游客。凡来神农架的中外旅游者都想参观这“林区缩影”——标本馆,以领略神农架的奥秘。步入一楼的植物标本贮藏厅,只见一排栗色双层大柜摆得整整齐齐,里面珍藏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讲解员介绍说:植物馆收藏着二千多种,一万二千多号神农架植物标本。其中珙桐、香果、银杏、连香、篦子杉等60余种古老孑遗物种素有活化石之称:“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枝笔”、“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等珍稀药材使人大开眼界。这些标本,共同显示了神农架植物的古老性、丰富性、复杂性和特有性,共同构成了一座别致的物种基因库。

看着、听着、想着,不知不觉走上二楼动物标本展厅,仿佛置身于神奇的动物王国之中。这里陈放着四百多种、一千多号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农架动物,大体按鸟类、兽类、鱼类、昆虫类排列。五颜六色的鸟类陈列在玻璃柜里,最引人注目的有白鹳、飞鼠、白冠长尾雉;身姿各异的鱼类、两栖类和昆虫类,安放在玻璃展桌或玻璃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活灵活现的各类彩蝶。威武雄壮的兽类停放在厅堂正中。最令人惊奇的是白熊、白獐、白蛇、国宝金丝猴及华南虎、金钱豹等。所有这些无不使游客大饱眼福,心头产生强烈的共鸣:神农架的确是藏龙卧虎之地,隐秀纳娇之所,真乃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世界。

(曹祥本)



〔民间文学〕 神农氏从天麻园班师回行宫,途经送郎山区,只见遍山草木凋零败落,百姓个个面带忧色。向人们打探原因,才弄清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两年前,一只白狐精修炼期满,专程赶到了送郎山。它霸占了山下鼓水河边一处洞府,强令山上的百姓日送甘醇百担,夜送壮男一名。它当晚与壮男成婚,第二天便用新郎心肝下酒。送郎山因此而得名,送郎山从此失去了生机。小伙子日渐减少,妻妹们痛哭欲绝。田园荒芜,溪泉涕泣,连那年逾千载的黄芪王也自缢在悬崖峭壁之上了。

神农氏决心救民于水火,他先在山头上凿成一口偌大的石缸,把残叶败枝丢进缸里,即刻就变成了一缸腌菜。闻起来喷喷香,吃起来甜滋滋,不仅能充饥,而且能治病。从此,百姓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神农氏叫百姓断绝了对白狐精的供应,随即命赤松子前往鼓水河搦战。但是赤松子抵不住白狐精的一双闪电似的雕龙宝剑。神农氏又命刑天氏出车助威。刑天氏是有名的勇将,动起干戈来,猛似虎,快如风。可是,戈来剑往地斗了几个时辰,两下皆分不出胜败来。神农氏怒不可遏了。于是,仗剑挥鞭,亲自出车。神农氏的剑,乃太上老君在八卦炉中炼就,削金如泥,锋利无比;神农氏的鞭,乃融千草百药之精华;解毒镇邪,威力无边。因此,两下交手,未及十个回合,白狐精就急欲夺路而逃了。正在这时,只听神农氏猛地一声“着”,旋见神鞭如蛇,紧紧缠住了妖精身躯;宝剑如火,严严封死了妖精退路。霎时间,白狐精现出了原形。神农氏将妖精尸身变做了一匹白马,专供百姓骑用。从此,这匹白马便被拴在鼓水河边的那洞府里,洞府也因此得名“白马洞”。

这一仗打得好惨烈!神农氏虽然最终严惩了白狐精,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送郎山上后来一直屹立着一群群的石人,他们或立或卧,或仰或俯,姿态万千,英武无比,这都是当年被妖精毒焰蒸死、烧死的神农将士。汉代张良退隐后,曾专程到此祭扫过战场,并修了茅庵一座。这就是此地名为“张公院”的来由。

白狐精被严惩了,百姓的祸患消除了,送郎山又恢复了昔日升平景象。鼓水河擂起庆功鼓,因而得名鼓水河;锣溪水敲起了祝福锣,因而得名锣溪河。鼓声咚咚,锣声当当,遥相呼应,昼夜不绝,倾吐着百姓对神农氏的感激之情。

(陈人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