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万县·太白岩》诗词散文赏析

《万县·太白岩》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万县市西山,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陡峭山岩,高约300米,长约3公里,面积60公顷。岩间林木茂密,幽静超逸。山上有洞穴多处,自唐宋以来,就是万州的名胜之地,现在辟为太白公园。据《万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经四川按察史曹学铨考证,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西山读书。有李白“大醉西岩一局棋”的轶闻。此后,在太白岩相继建了“太白祠”和“白岩书院”,旋经幽人墨客题字刻石,遂成名区。太白岩有摩崖石刻四十余处,主要有绝尘龛、破山和尚草书刻,摩崖石刻大字“太白岩”,以及明清以来名人书题的隶、行、楷、草等石刻。登上山顶,全城尽收眼底,远望群山起伏,大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古诗文赏析〕 太 白 崖 清·丁凤皋



西山迎爽气,霁景夕阳殷。

散绮收前壑,余霞浸一湾。



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三十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四川,巴山蜀水到处留下这位诗人的踪迹,万县西山的太白崖,即是其中之一。

浩浩荡荡的长江流过重庆后,经三百多公里来到万县,再往前即是闻名的三峡了,因而万县被人誉为“川东门户”,名胜古迹颇多。西山太白崖在万县城西,山势峥嵘,挺然卓立于长江边上,峡江苍苍,白云缭绕,很早就是名胜。相传李白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饮酒、赋诗。明代时四川按察使曹学铨为了纪念这位名人,在此建造“太白祠堂”,并撰文记之。文中说,西山石壁上原有“绝尘龛”三字,系六朝人所题。唐时文人题咏也很多,然终因李白才得以闻名于后世。据说李白在此曾有“大醉西崖一局棋”的壮语,可以想见这位大诗人倜傥豪放之风采,山崖也因之而名,人杰地灵,相互辉映。

太白崖不仅因李白而闻名,亦以奇特景色而吸引古今游人。太白崖岩石紫红,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射,崖壁呈现出斑斓色彩,令人日不暇接,叹为观止。因而被人誉为万县一景。古今人为之题咏颇多,清代丁凤皋的这首诗便写出了这一奇景。

“西山迎爽气,霁气夕阳殷。”两句概括出太白崖一天的景色。早晨,朝阳初升,山间云气苍翠清新。而当夕阳西下时,山间便蒙上淡淡薄雾,面临着如火的夕阳,显映出“散绮收前壑,余霞浸一湾”的奇特景色。随着夕阳西沉,晚霞四射,太白岩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景色。首先是殷红的夕阳返照石壁,一片金黄斑驳;接着是晚霞和“散绮”,普洒山间:再接着是晚霞逐渐减弱,山间沟沟壑壑逐渐朦胧,暮色苍茫。而俯视山下长江中,余霞犹存,随着江水粼粼闪耀。不久,暮色笼罩大地,太白崖神奇的一天过去了。这首诗在风格上也颇类李白诗风,清新平易,神奇洒脱。特别“散绮”句,明显受到南朝诗人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影响。对于谢朓的名句,李白也十分欣赏,曾写过“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诗句。丁凤皋这里也有意引用,十分切景。

观赏着太白崖的神奇迷人景色,神往着大诗人才情横溢的遗迹,吟诵着扣情扣景的诗篇,谁都会被陶醉其中的。

(徐志平)



〔现代散文〕 太白岩在四川万县,据说李白曾来此。何所据而云然,不知道,也懒得去查书。果是,当在太白流夜郎遇赦返江陵途中。凡美谈宁信其有,较起真儿来若弄个查无实据,反而索然了。

我访万县是十月间,正当清秋佳日。万县在大江之滨,是一座山城,楼舍依山建造,一层高似一层。最高一层叫高塘,我的寓舍就在高塘边。推开楼窗东望,一笏山岩遮住半边天,也遮住半边城。青苍苍,迷濛濛,石皴树影,隐约可见,如同围住山城的一座巨大的玻璃屏障。人们告诉我,那是太白岩。它那杳然庞然的气质连同它的名字都吸引着我,一心想登上去看看。

可是一打听,不行,正在修缮,而且岩上曾坠石伤人,有危险。接待的同志带着几分歉意却相当坚决地取消了这个项目,自然然是为了我好,六十多岁的人了怎能去冒险?但越是禁果越想尝一尝,大约从伊甸园里带来的劣根还没有泯灭吧。偷偷打听到山侧有一条小道可以上山。于是在一天午后,我偕同老伴儿蹑足潜踪走出寓舍,带着孩子捉迷藏的激动心情,向着太白岩走去了。

到了岩根,果然找到一条小道蜿蜒于石树之间。可是那是什么道路呀,直上直下,陡如悬丝,低处尚有石级,高处连石级也没有。老两口儿仰望着这条悬丝有些胆怯,几个孩子忽然来到面前,那行动之快简直像从草丛里飞出几只麻雀。仔细看,两个小伙子,三个姑娘,看样子都是高中学生。

“老先生是要上山吗?” 一位姑娘爽朗地问。“是啊!可是……”老伴儿回答。“我们也是上山来玩的,没关系,我们扶着你二老上。”一个小伙子说,带着几分腼腆。

孩子们蓬勃的朝气感染了我们,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那么好,上!三个孩子前头开路,一位姑娘陪着我老伴儿,一个小伙子搀着我,还把手里的半截青竹竿递给我,要我当手杖。我们陌路相逢,却十分亲热。从谈笑中,他们知道我们来自北京,是搞教育工作的,都当过教师;我们知道他们来自忠县的农村,是万县农机学校的学生。几个孩子穿着朴素,举止活泼而稳重,脸色黑里透红,眼神清亮得像山中的溪水,没有半点油滑气,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爬到山腰,登上一个平台,这里已经可以鸟瞰全城:云山漠漠,大江茫茫,帆楫往来,楼厦交错,心胸为之一豁。老实说,登到这里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对老伴儿说:“我们就到这里吧!”

“好吧!”这种事,她总是由着我的性儿,而且仰面看看,上边的路更难走。

我们的话音未落,三个开路的孩子早已一溜小跑从高处下来,一边喘着气一边说:“太白岩游览区的入口还在上头。里面在施工,大门本是关着的,我们告诉管理员有北京的老师来参观,他特地开了门。”受到优待自然有进无退,就鼓起劲向上攀去。这回不光路陡,而且上头施工有水流下来,弄得路面泥泞不堪。两个孩子搀扶一个老人,每步都小心翼翼,才不致于滑倒。真难为了这几个孩子。

进得大门,里面果然在施工,正在修造一间太白读书屋。旁边有一个小小的水池,池边有一座李白的塑像;举目远眺,拈须长吟,好不潇洒。崖壁上有许多浮雕的佛像。像身披着红绸,像前烧着高香,云烟缭绕。对比之下,李白的塑像萧条冷落,无人过问。不过老先生毫不介意,大约生前坐冷板凳已经习惯了吧。壁上还有许多石刻文字,都是清代以后的,书法也乏精品。我们在“锦绣河山”四个大字下面拍了合影,大家高高兴兴挤在一起,好像是照“全家福”,陌生感踪影全无了。

到此,太白岩之游该圆满结束了,但忽听得头上传来喊声。原来两个男孩子照完像就向更高处跑去。仰面看见高处的石栏上露出两个小脑袋。他们喊道:“上来吧,这是太白岩的最高处。这里有仙人泉,喝一口长生不老呢!”女孩子们笑着说:“你二老喝口泉水才不算白来。”于是我们鼓起余勇,被三个女孩子搀扶着又登了上去。上边果有一线细小的泉水在滴滴答答地流。捧着泉水喝了几口,清凉甘美,觉得五脏六腑都清爽了许多,也许真的会成仙吧。

我们说说笑笑一路走下来,走到来时经过的那个小高台上。几个孩子小声商量了一阵,就由两个男孩子搀扶着我们下山,三个女孩子向一旁的岔路跑去了。原来他们还要在山上耍一阵,男孩子是特地把我们送下山,之后还要跑上去的。临别的时候,我们紧紧握着两个男孩子的手,向他们道谢。他们笑着,像读课文似的,用生硬的普通话说:“祝两个老师回北京一路顺风。”

回到北京已经几个月了。合影冲出来已经给他们寄去,不知他们收到没有。照片照得很漂亮。两个男孩子个子高一些,始终有些腼腆,照像时躲在女孩子的后面。一个露出憨笑的脸;另一个,脸被遮住一半。三个女孩子大大方方站在前排,带着稚气的笑容。两边的两个,穿着青色和蓝色的上衣,中间的一身大红,把整个画面哄染得深沉而热烈。

尘事杂沓,太白岩的林泉岩壑,在头脑中早已如烟雾消散了。只有这几个孩子的朴实、真纯的面影总是清晰如初见。在他们心灵中奔涌着的,也许是我们时代真正的仙人泉吧。

(刘征)



〔民间文学〕 相传大诗人李白的爷爷,唐朝时在外做官,十分清正爱民。一个宰相儿子欺压良民,他铁面无地执法后,得罪了上司,不久便被贬官流放到三峡。数年满期,他爱上了万州,便在万州定居下来,度过晚年。在这里,他结识一位教书先生,此人知识渊博,教学有方。他就把小孙子李白从老家弄来这里上学。刚满六岁的小太白,天资聪颖,过目能诵,不到两年,学识大进,成了全学馆的头名高材生。

小太白每日放学回家,要经过一条大溪沟。小太白最爱在桥头一个天然印盒石上磨墨、习字、咏诗。一天,州官的少爷放学来到这里,发现了小太白的秘密,有意将这印盒石打烂了。小太白只好另找地方。

一天,小太白放学回家,发现一对美丽的天鹅钻进石洞中。他便跟踪入洞,虽不见天鹅,却见这洞里既宽敞,又洁静,是个冬暖夏凉的好去处。从此,他每天放学后就来到洞里苦读咏诗,很晚才回家。一天黄昏,老爷爷久盼不归,怕他在路上跌了筋斗,便去学馆接孙子,一问教师,才知他第一个背完书离馆回家了。老爷爷回家时,小太白正坐书房夜读。老爷爷问他上哪儿去了,小太白抿嘴一笑,有意与爷爷调皮。

第二天,爷爷趁学馆还没放学,就在隔壁等着,等到小太白背完书,背着书包回家了,便跟在他后面,望着小太白过了大溪,直往家中走去,翻一个山梁就不见人了。爷爷以为他回家了,急赶回家时,却不见小太白影子。

原来小太白一上山梁就钻进天然石洞里,洞虽不大,洞内有天。洞顶悬吊着石钟乳,晶莹如玉。石尖上的水一滴一滴,叮叮咚咚,清脆悦耳,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复习功课,滴水点点响着,应和着他的音韵。读着读着,他手托腮帮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朦胧之中,见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走进洞来,笑咪咪地将一捆书简给他。小太白双手接过,见这书是金缕玉简、光彩夺目,与自己所学之书大不一样,心中十分高兴。老人向他说道:“欲求真才实学,尚需不耻下问。”太白忙施礼拜谢老人的指点,拜毕抬头,老人已不知去向了,小太白揉揉眼睛,并无神人天书,却是爷爷站在面前,爷爷终于在石洞中找到他了。

从此以后,太白把“不耻下问”铭刻在心间,常常找渔翁、农夫、猎人、樵夫、蚕女等采集民歌俚曲,来到山岩洞中整理,吟咏朗诵。久而久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大量诗篇,后人誉为“诗仙”。

万州人民为了纪念李白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便把他家后面小时读书的山岩,取名为“太白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