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南京·清凉山》诗词散文赏析

《南京·清凉山》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南京市汉中门北,西北接马鞍、四望诸山,东南与小仓山、冶山相属。唐代以前,因山体逼近长江,西部的崖壁被江水冲刷得近乎垂直,形势十分险要。清凉山原名石头山,古人乘船“自江北而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后因吴大帝孙权在此山筑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别看这座山并不甚高,但是在历史上,它的名气与钟山相齐,钟山号称“钟阜龙蟠”,清凉山则有“石头虎踞”之誉。宋初,移幕府山清凉广惠寺于此;明初,改称清凉寺,山由此而得名。清凉山南麓的扫叶楼,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画家、诗人龚贤的故居。龚贤长期在南京从事绘画创作活动,是“金陵八家”之首。他晚年在清凉山下置地半亩,种花植竹,故又称半亩园。他曾自画小像,着僧服,手持扫帚,作扫叶状,将画悬于楼上。清凉山东岗,明时建有崇正书院,是户部尚书耿定向在南京做督学时修建的。耿去世后,他的门生将其改为祭祀他的祠堂。乾隆时,僧人展西将祠堂改建为小九华寺。该地现辟为清凉山公园,占地33.1公顷,园中主要景点有扫叶楼、崇正书院、清凉寺、驻马坡、南京中华奇石博物馆等。

〔古诗文赏析〕 念奴娇 登石头城清凉寺翠微亭 元·张埜

翠微秋晚,试闲登绝顶,徘徊凝伫。一片清凉兜率界,几度风雷貔虎。钟阜盘空,石城瞰水,形势相吞吐。江山依旧,故宫遗迹何处? 遥想霸略雄图,蚁封蜗角,毕竟无人语。六代兴亡都是梦,一样金陵怀古。宫井朱阑,庭花玉树,偏费骚人句。此情谁会?橹声摇月东去。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其特色是不沿袭前人陈意,不作空泛议论,而是从登石头城清凉寺翠微亭生发开去,发思古幽情,寄胸中感喟。

词的上片,记录词人登山时的所见所感。“翠微秋晚,试闲登绝顶,徘徊凝伫”,点明时令地点。秋高气爽,登临绝顶,自有万千气象,而“闲登”之“闲”,尤增悠然闲适之趣。“徘徊凝伫”,写出了词人的自我形象及其踌躇满志的神态,并由此凝望,拓开词境。“一片清凉兜率界,几度风雷貔虎”,由眼前景观引起对旧时事迹的怀想。“兜率”,梵文音译,佛教所说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由此可知,句中“清凉”二字含有三重意义:一切清凉寺之名,二写秋气凉爽,三状佛门清凉之境。“风雷”喻巨大力量。“貔虎”,皆猛兽,喻壮勇之士。“几度”二字,极写金陵古往今来的征战霸业;而“几度”与前句“一片”对衬,一动一静,一古一今,气势纵横,境界开阔。此时此际,闲登的词人处于眼前清凉之境与历史风雷激荡的交汇点上,已是身闲心动,感慨万千。“钟阜盘空,石城瞰水,形势相吞吐”,再度推开,写登高环视的雄壮景观。“钟阜”即钟山,“石城”即“石头城”,此句即钟山龙盘、石城虎踞之意。如果说李白《永王东巡歌》“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仅是对历史的回顾,那么张词则是将对历史的回顾暗含于眼下“形势相吞吐”的山川形胜的描绘之中,别出心裁。“江山依旧,故宫遗迹何处”,收束上片,引出千古兴亡之感。“故宫”,指旧时宫殿,此借用宋人孙光宪《后庭花》词“石城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之意,而缀以“何处”之疑笔,运意尤见深婉。

词的下片,脱开景物,悬空怀想,于思古幽情中发抒自己的抱负。“遥想霸略雄图”句提起,与上片“几度风雷貔虎”呼应,使东吴孙权以降历代威踞金陵的风云人物在其间历历呈现。“霸略雄图”状其英雄韬略,进一步推扩其雄威,而紧接“蚁封蜗角,毕竟无人悟”,却承上急转,突发新意。白居易《禽虫十二章》诗云:“蟭暝杀敌蚁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应似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张词以“霸略雄图”等同于“蚁封蜗角”,正是有得于“一微尘内斗英雄”的深切体悟。而“毕竟无人悟”,也正是造成千古战祸不息之源。词人于此一反昔人歌咏金陵帝王霸业之意,痛斥战乱及其祸源,足见其广阔胸襟和独特之见。“六代兴亡都是梦,一样金陵怀古”,总括此意,尤深叹喟。六代繁华,固已烟云过眼,然对此“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齐谢脁《入朝曲》),又难免兴亡之感、怅惘之情。“宫井朱阑、庭花玉树,偏费骚人句”,六代兴亡,终结于陈后主亡国,词人思绪,亦于此具像化。“庭花玉树”,即《玉树后庭花》,乐府吴声歌曲。这里,词人虽感叹陈后主亡身于宫井,亡国于艳曲,但却以“偏费骚人句”作结,再度表现出对于兴亡梦的体悟所达到的超然境界。“此情谁会”,又较“无人悟”意深一层;“橹声摇月东去”,将无限深情付与粼粼波光追随橹声远去,收得含蓄浑茫。

此词由实景咏史到虚拟咏史,情思跌宕,意趣朦胧,不失为千古金陵怀古众制中的一篇清新佳构。

(许总 许结)

〔现代散文〕 金陵城中的清凉山,位于清凉门内,莫愁湖北,原为石头山的支脉,在南京城西廓。山上树木葱茏,别有清凉之意态,所谓“清凉环翠”,早已成为莫愁湖八景之 一了。

清凉山为唐宋以来的名胜地,山麓的清凉禅寺,是光绪间重修,相传是南唐清凉广慧禅寺遗址。今日占殿荒芜,蔓草丛生,中存白石坊一座,佛殿多半圮倾,然香火犹自不绝。诚如薛慰农所题联道:“四百八十寺,过眼生墟,幸岚影河光,犹有天然好图画;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处最清凉?”这可以说是写实工作。寺旁有一拂祠,相传是宋名士郑侠的读书处。郑侠为北宋时上流民图的人,被谗谪而罢官,时两袖清风,身无长物,于是便择清凉寺旁读书,后人景仰他的高风亮节,改茅舍为“一拂祠”,以资纪念。

山半有九华圣迹,这儿三教并供,释道杂陈,别具一格,其后座如来殿旁有一快览阁,阁中木联道:“六朝金粉风微后,一味清凉月上时。”颇有诗境。阁前后左右,佳木浓荫,推窗而望,则百雉并陈,长江如带。莫愁湖光明灭,钟山山色呈紫,加以江外群峦,环列似屏,江山万里,尽入眼底,阁名“快览”,谁曰不宜呢?更上,旧有翠微亭,那是南唐后主避暑之所。地势回旷,可以游目聘怀。古云“城阖烟树,幂雳万家。城外江光一线,帆樯隐约可辨,登眺名胜,中于兹山”。现这亭已废,改建为蓄水池了。

从山顶下来,登访扫叶楼。楼因屡经修葺,规制还新。而磴道斜通,落叶满径。榜门一联,写出扫叶楼的胜景:“一径风声飞落叶,六朝山色拥重楼。”这“六朝山色”,颇能刻画出清凉山的实景。另有一联:“四面云山朝古刹,一天风雨送残秋。”也颇别致。扫叶楼是明末画士龚半千,托名扫叶僧隐居之所,今为佛寺。因他曾绘一老僧持帚作扫叶状,才名这楼为扫叶楼。综观南京的地势,清凉山的扫叶楼,实为景物中的翘楚。

山下是性灵派大师袁子才的随园故址,旧名小仓山。随园原为隋织造园,后归袁枚始改名“随园”。现在原址只存有一块界碑而已。另外扫叶楼的西南为清凉门,是古石头城遗址,形势险峻,那城墙上高低不平,好象许多浮雕的假面具,南京人管它叫鬼脸城,那是很有趣的;而更有趣的还要算清凉山下乌龙潭畔的败兵桥,不知当年是哪一位英雄曾在这儿打败了仗。胜利留有纪念是应该的,而兵败留下名桥,这位英雄亦应死而无憾了!

(林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