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太湖风景名胜区·兴福寺》诗词散文赏析

《太湖风景名胜区·兴福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常熟市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间。始建于南齐,系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扩建并大修时改名为兴福寺。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相传白龙与黑龙在此相斗,白龙冲山而去,山破泉出而成涧,寺居涧下,故名“破山寺”。唐开元年间(713——740年)人常建到此礼佛后,曾赋有名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寺因此而声名大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懿宗赐大钟一口和“破山兴福寺”额,寺遂成为江南名刹。与杭州灵隐寺、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齐名。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曾手书此诗。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名匠勒石,建碑寺内,称“米碑”,亦称“三绝碑”。寺内古木参天,浓荫簇拥,殿阁俨然,仙岚萦绕,曲径幽亭,隔涧相望。寺由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大雄宝殿及东西两园等主要建筑组成。寺内其他景点还有“兴福石”、“白莲池”、“印心石屋碑”、“日照亭”、“救虎阁”等。晨光曦微,踯躅破山,满目清翠,清幽旷远,“破山清晓”系虞山18景之一。

〔古诗文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200年历史的古刹了。

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

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古刹,刚刚升起的太阳光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中的树木外,还要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以后,行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即指此而言。当然,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此之时,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

处于这样的心态,诗人对于外界已近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万籁此都寂”。“万籁”,指世间万物一切音响。就字面而言,这句讲的是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实际反映的是诗人的“空”、“寂”之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一无所闻。诗人听到的音响是什么?“但余钟磬音”。“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时用钟,止歇时用磬。“钟磬”在此成为禅诵的代号,说明诗人的心已与整座寺院融汇在一起了。就结构而言,结尾与起句上下照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这是著名的山水诗,但它并不以客观风景的逼真描绘而著称。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紧紧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并以此为线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机地串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首自然质朴、余味深长的佳构。

(陶尔夫)



〔现代散文〕 常熟的名胜古迹很多,但最使我难忘的是在虞山北麓的千年古刹“破山兴福寺”。那里有庄严的佛殿,参天的古木,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还有诱人的民间传说。

一提兴福寺,便想到唐代诗人常建的那首诗。后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书写,刻在石碑上。典雅优美的诗句配上洒脱俊秀的书法,成了寺中一绝。

兴福寺中还有一绝,唐桂。高达十数丈的一棵桂树据说是唐时栽种的,树冠像一顶大伞,金秋季节,满树木樨,郁香醉人。

唐诗,唐桂,表明了这座名刹的“古”。它确实很古了,远在南齐时,山邑人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到了梁大同三年扩建寺院,在改建的的大雄宝殿西北角发现有一块大如伏牛的奇石,它纹筋暴出,左看像“兴”,右看像“福”,就改名为“兴福寺”。

尘世动乱,佛亦遭劫。1981年11月,这座古寺开始修复,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都重现光彩。米芾书写的破山寺碑又矗立起来。1985年重阳佳节,兴福寺举行开光大典。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难得的盛会。这次开光距前次开光已达384年。苏、浙、皖、沪二十多座名寺的方丈及数千名居士、群众参加了这次盛典。寺院住持妙生法师高兴地告诉我们:“流落在外的僧人陆续回来,兴福寺香火盛起来了。”典礼结束后,我们游览了全寺,华楼、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饮绿轩等都已修葺竣工。宽敞的藏经楼上又有一万多卷佛经。古老而又年轻的兴福寺,又金碧辉煌地屹立在虞山北麓,成为佛教徒崇拜的圣地和广大旅游者青睐的名胜古迹。

我问同游的老王:“你看是菩萨保佑人,还是人保佑菩萨?”他一笑说:“盛世万事兴!”

(李炎锠)



〔民间文学〕 寺内来了个独臂香客,白髯垂胸,目光如电,在寺内盘桓了一整天,至晚方去。第二天,和尚诵经时,这老人又来了,在廊下垂目默诵,一副虔诚的样子。自此后,每日必来。小和尚发现老者有一个葫芦,每日午时,他就避开众人,旋开葫芦啜饮一口充作午饭。小和尚认为这是个酒葫芦,一日,趁独臂老者专心听经时,偷了葫芦溜到净室里想尝尝酒味。谁知葫芦里装的并不是酒,却是又咸又苦的海水。小和尚猛呷了一口,被呛得大咳起来,葫芦里的海水也全泼了;他胡乱地灌了些井水送回原处。小和尚心里虽然犯疑,却不敢声张。

半夜,小和尚醒来,见独臂老人立在自己床前,忙向他赔罪不迭。老者竟说出一番惊人的话来。原来这老人是东海龙王,因被一条黑龙斗败,丢了王位,躲进虞山腹地再修道行以图夺回王位。老人每日必须饮一口海水,小和尚泼了他的海水,他七日之后就有生命之虞。小和尚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忙问补过办法。老龙道:“不难,你仍拿这葫芦到海边去取海水,在七天之内赶回来。不过取水千万别直接用葫芦。切记、切记。”

小和尚正寻思向方丈请假,老龙已变成了小和尚的模样。小和尚会意,连夜上路直奔海边去了。

小和尚第三天夜里到了海边,正赶上大雨,海上恶浪滔天,小和尚第一次见到这样凶猛的巨浪,心内惧怕,竟忘了老龙的嘱咐,把葫芦揿在海里就汲水。这一揿,早惊动了龙宫里的黑龙,也变成个黑小子跟在小和尚后面。老龙早就在寺后山坡上盼望小和尚了,见他远远走来,心中大喜,再一看,又见后面跟着个黑小伙子,不免吃了一惊,自料斗不过黑龙,慌忙一头扎进寺内空心潭躲起来。哪知空心潭潭水极清,难以藏身。幸亏其中有不少螺蛳壳,老龙急中生智,摇身一变,变作螺蛳肉,钻进螺蛳壳内,又拔下龙须变成许多螺蛳肉,各各钻入螺蛳壳内。墨龙寻老龙不见,到空心潭饮水,看见这些螺蛳却生了疑。这些螺蛳都已剪掉了屁股,天下那有这样的活螺蛳?老龙见黑龙怀疑,长啸一声,化成原形与黑龙斗了起来。两条巨龙,从寺内斗到寺外,血溅如雨。寺内高僧见了,忙念动揭谛咒语,召来揭谛神。两条龙无处逃遁,竟破山而逃,山石乱飞,竟成一条山涧。于是这里就被名为破龙涧,大慈寺也改为了破山寺。

(金曾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