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桃崖瀑布》诗词散文赏析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桃崖瀑布》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神女峰和翠微峰之间。九华十景之一。有一巨大崖岩,名碧桃崖。唐乾宁年间(公元894——897年),神道赵知微在凤凰岭建筑延华观,并在附近巨岩旁种植桃树千株,因花开时为碧色,取名碧桃园,巨岩得名碧桃崖。崖下有一飞瀑,悬挂桃崖上,长达数十丈,从危岩倾泻直下,流水跌落在巨石之上,溅起无数晶珠,气势磅礴,如飞彩喷玉,故称桃崖飞瀑,是九华第一大瀑布。大雨过后,水势“飞流直下三千尺”,似天河落下一条又宽又大的悬水一般,故又有“悬水”之称。唐代诗人王季文赞其“翠屏横截万里天,悬水落成千丈玉”,在桥庵畔放眼展望:神女、莲华、独秀诸峰重嶂叠翠,银河悬空,疑是人在丹青中。在桃崖附近的小石桥旁,原有一庵,因小桥而得名。现庵已废。站在桥畔俯看溪中,怪石如牛,水声震天。沿溪边石径可至大古岭,登岭环顾,南可望玉猫、倚霞、仙女、云门、真人、迎仙、五老诸峰和中峰、碛峰、天鹅孵蛋等自然景观;北可观碧云、美女、罗髻、会仙、双秀、翠微、神女诸峰等旖旎风光。

〔古诗文赏析〕 重过九华山(其二) 元·萨都剌

万壑泉声泻碧溪,小凉天气过溪时。

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

苦雨最嫌鸠唤急,看山不厌马行迟。

何当高上华峰顶,凉月萧萧生桂枝。

元代诗人萨都剌常游历山水,对安徽境内的山川名胜多有题咏,神韵毕现。这首诗从诗题来看,是诗人第二次游九华山时所写。

“万壑泉声泻碧溪,小凉天气过溪时”。诗人来游时间可能是在夏秋相交之季。此时天气较多闷热,故诗人选在雨后这样一个“小凉天气”,感到较为舒心。首句的“万壑泉声泻碧溪”透露出一个信息:大雨刚过。万壑泉声,充耳都是流水淙淙的流淌声,可见水流量之大。“泻碧溪”是“万壑泉声”的“制造者”,那碧绿的溪水悬空而下,形成壮观的瀑布。“泻”字,令人想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诗句的境界。九华山的桃岩瀑布以大而长闻名,有“悬水”之称,若萨都剌用词准确而无夸张的话,此处描写的当是桃崖瀑布了。

“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绝妙的对仗!尤其是“行尽江南都是诗”,含蕴丰富,给人以深刻感受。诗,在这里是一种饱含激情的赞誉之辞。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便是诗的意境,简称之为“诗”,这其中包含的审美愉悦与快感几乎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诗人曾经饱览江南景色,此番兴味仍不减当年。

“苦雨最嫌鸠唤急,看山不厌马行迟。”前句以俗谚“斑鸠叫得急,有雨不过夕”作为对比。因为斑鸠声急,便要下雨,引起诗人的不快,雨大自然会影响游览山景;而雨中看山亦别有一番情致,使得诗人陶然其间,马儿走得慢些也毫不介意。须知,只有慢慢走,慢慢瞧,细细体味,才知山川云水的妙处啊!

或许首次游山是在晴天,此次是大雨过后,两次感觉已有不同,而诗人犹未甘心,还有更“奢侈”的想法:什么时候登上峰顶赏月,那情景一定会更有韵味:“凉月萧萧生桂枝”,离月宫更近,连月中的桂枝也看得清清楚楚吧!诗人的想象神驰天外,留给读者的也是不尽的回味,这正是诗的高妙所在。

(周家群)

〔现代散文〕 踏青赏春时节,灼桃夭夭随处可见,许多的风景名胜便与桃花结下不解之缘。仅就距九华不远的皖南一带来说:在泾县有桃花潭,当年的风雅之士汪伦,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之说,诱得一生豪饮痴游的李白,来到了清澈如镜的桃花潭侧;每日里宾主饮美酒赏佳境,说诗论文,何等逍遥。在黟县小桃源,那几可让人认为该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识见桃花源的洞穴,其名就为“桃源洞”。而在著名的旅游胜地黄山,耸立在黄山宾馆对面的桃花峰,就因早先峰上多樱桃而得名;黄山的桃花源、桃源亭、桃源宾馆等景点、处所也就应运而生了。

九华的“碧桃崖”、“浮桃涧”,其巧特的石岩、幽深的涧壑,又因桃而得名,风景之胜自然也就令游人流连忘返了。历代文人墨客游毕此处,均会情不自禁地留下诗篇。如,王阳明就有诗云:“岩下万重云,洞口桃千树。终日无人来,唯许山僧住。”宋代陈岩的《碧桃岩》诗则曰:“自要贪闲非避秦,洞门隔断世间尘。山中不置四时历,开到碧桃知是春。”

然而,这碧色桃花现在已经没有了,这儿依然招引游人,是因为岩下有一飞瀑,从危岩飞落而下,是九华山第一大瀑,有悬水之名;其间又有金沙、碧玉两泉映带萦绕,成为一幅绝妙的天然图画。其地总称“桃崖瀑布”,并列为九华山十景之一。每当春夏之交,游人站在浮桃涧,可以看到数十丈长的瀑布从岩头直泻而下。因为水势来得猛,湍流喷涌,哗哗有声,落在巨石之上,溅起许多飞珠,在阳光照射下,如同五彩缤纷的水露,远远望去却象是从天河落下的一条又宽又大的悬水。唐人王季文诗:“翠屏横截万里天,悬水落成千丈玉”。写的就是这里的景色。

清人周赟更有《桃岩瀑布》诗云:“疑是银河落九天,将船买酒白云边。桃花流水杳然去,便欲烧丹从列仙。”吟着如上佳句,对眼前美景,游人会生出跟随众仙走上一遭之念的,信否?

(个竹)

〔民间传说〕 唐朝乾宁年间,道家赵知微在九华山的凤凰岭建造了一座延华观。赵知微已年过七旬,仍鹤发童颜,身着绣有“太极八卦”图案的圆领宽袖道袍,头束道髻,顶戴九染巾的黄冠,手里整天拿着仙帚,飘然若仙。赵知微还在沙弥峰炼丹,并坚持不懈地在峰顶作吐纳,以自己的身体当作“丹鼎”,以修炼自身的“内丹”;同时在峰顶筑茅庵,设炼丹炉,将一些采来的药置入炉内烧炼“九转金丹”。李唐王朝屡次诏他进京,赵知微因一心修道婉言谢绝,匿居深山不出。皇帝见他如此专一,便派遣使臣专程来九华山钦赐云星冠、青霞羽衣给他。

赵知微有众多的弟子。他向弟子们讲授道家法术,传授“符录”、“咒语”等。弟子们都将他看作已经得道的神仙,传说他能呼风唤雨,治病除妖。后来,他领众弟子在凤栖峰下的岩石旁遍植桃树千棵。桃花盛开时节,千树枝头挂满碧绿晶亮的花朵,起名碧桃园。使整个山岩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巨岩也因此而得名碧桃岩。春风吹来,桃花随风飘落在山涧,把这涧水也染的透绿。赵知微还常与众弟子漫游同饮在碧桃林中。收获季节,硕大的果实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可他和弟子们谁也不去采摘,任其碧桃掉落于深涧,随涧漂流。当地的山民从涧流中捞食那甘甜如蜜的碧桃,都说这是仙家赐予的“仙果”。并把这条流向龙溪的涧流称作“浮桃涧”。

(书建 整理)